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决定于3月27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6%。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降准适时、必要,向市场释放长期流动性的同时,更传递出助力经济企稳向上的信号,提振信心、稳定预期。当下,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向好,但仍处于持续恢复阶段,需要宏观调控政策为实体经济回暖提供更多助力。作为宏观政策组合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货币政策仍将持续发力。
此次降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所谓在“意料之外”,是因为不久前的3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展了4810亿元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MLF已是连续4个月超量续作,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一般认为在短期内降准概率较低,因此本次降准超过预期。”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而在“情理之中”,是因为多数市场人士认为,此次降准必要、适时、有力,传递出明确的助力经济企稳向上的信号,稳定市场预期。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当前海外银行业风险加大,全球流动性承压,外部发展环境日趋复杂;今年前两个月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向好回升态势,但整体复苏基础尚不稳固,需要货币、财政等政策继续协同发力。
“前两月虽然企业贷款增长较好,但居民贷款增长仍乏力,需求仍然不足,货币政策加大实施力度正当其时。”董希淼表示。
降准将释放长期流动性,提升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更好满足企业中长期信贷需求。据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估算,本次全面降准估计将向银行体系释放长期资金5000亿元至5300亿元。“金融机构投放中长期信贷需要中长期流动性支持,而降准释放的是没有到期期限的流动性,有助于支持金融机构更好投放中长期信贷,满足企业资金需求。”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表示。
在带动银行贷款“量”增的同时,降准也将进一步助推贷款“价”降。据王青估算,本次降准将为银行每年节约资金成本56亿元至60亿元。“结合去年9月以来银行启动新一轮存款利率下调来看,银行压缩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加点的动力将进一步增强。”王青说。
温彬也认为,近几个月,MLF虽然延续加量投放,但是价格偏高,不利于降低融资成本。在当前银行业负债成本承压、净息差持续收窄至历史低位的情况下,央行适时降准,有助于进一步降成本,并有效缓解银行负债和经营压力,增强其经营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另外,降准也将进一步引导货币市场流动性供需回归稳定。受年初贷款高增、经济回暖预期升温等因素影响,近一段时间市场利率上行较快。年初至今,货币市场利率中枢(DR007)多数时点均在相应政策利率(即7天期逆回购利率)上方。梁斯表示,《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重申了“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通过降准有助于稳定金融机构的中长期流动性需求,推动市场运行逐步回归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降准并未改变货币政策稳健的取向。梁斯表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成为央行进行流动性管理的常规手段,在市场流动性供求整体平衡的情况下,降准也是调节流动性供求的正常操作,因此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取向出现变化。
董希淼也认为,在市场流动性相对充裕的当下,降准0.25%而不是0.5%,表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仍然保持稳健的基调不变,不会实施“大水漫灌”措施。
展望今年的货币政策,政府工作报告已作出部署: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董希淼认为,作为近年来少数几个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之一,我国货币政策近年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一直保持稳健的基调不变,并未超发货币,未实施“大水漫灌”等宽松手段。而且我国物价水平保持基本稳定,未来通胀压力并不大。此次降准之后,我国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7.6%,还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因此,未来降准仍有一定空间。
央行也将更多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3月3日国新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下一步的思路是,一方面,货币信贷的总量要适度,节奏要平稳,要巩固实际贷款利率下降的成果。另一方面,还要适度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作用,继续对普惠小微、绿色金融、科技创新等领域保持有力的支持力度。”光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表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仍将是货币政策的主要发力点,精准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记者 张莫 实习生 柯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