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各地实际情况来看,北京、江苏、浙江和广东已经成为国内众创空间密集和最富‘双创’活力的省市。”近日,在南开大学召开的第四届全球创新创业会议上,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刘刚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进行持续走访调查后其发现,中国正在从制造经济走向创新经济。
北京、广东等地最富“双创”活力
中国经济时报:在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进行调查后,你发现当前“双创”经济发展有哪些特点?
刘刚:第一,2012年以来,国务院及其相关部门先后围绕 “双创”出台了22个系列文件,涉及创新创业体制机制、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就业政策等多个领域。在政府的支持下,有效促进“双创”发展的社会氛围开始形成。第二,以包括众创空间在内的“双创”载体为着力点,快速形成了一批“双创”集聚区。在众创空间的区域分布中,北京、江苏、浙江和广东已经成为国内众创空间密集和最富“双创”活力的省市。第三,大学生和科技工作者的创业意愿显著增强。与20世纪80和90年代出现的两次创业潮不同,现阶段的“双创”主体是大学生、留学归国人员和科技工作者。第四,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持续涌现。“双创”对现实经济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出现,而且表现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尤其是对农村的深刻影响。第五,为了适应新经济和新动能的发展,包括科技、教育和商事制度在内的制度改革正在加速推进。
正在发生的变化表明,中国正在从制造经济走向创新经济。以“双创”为导向的新经济形成和演化的基本逻辑表现为:基于以第二次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科技产业革命,通过“双创”活动实现新兴科技的产业化,适应消费结构的变迁,主动推动供给侧结构变革,驱动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
开放性和包容性高度融合
刘刚:在以“双创”为导向的新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双创”活动表现出高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相融合的特色。新经济“双创”活动的开放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经济的“双创”不是工业经济时代的创新形态,而是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形态,即创新2.0。创新2.0不以企业为中心,而是以用户为中心,强调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主体是多元的,不仅包括企业和创业者,而且包括作为创客的个体。二是“双创”生态系统不仅是跨地域的,而且是国际化的,是以全球研发为导向的。
包容性创新是指中国的“双创”不仅适用于城市和高端市场,同样适用于农村和中低端市场。有两个方面的突出表现:其一,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过程中,不仅存在未来汽车这样与特斯拉产品相竞争的电动跑车,同样存在适合广大农村市场的低端电动汽车。其二,电子商务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淘宝村现象。借助于以淘宝为主导的新型商业生态系统,淘宝村已经成为农村继续工业化和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双创”仍面临诸多挑战
中国经济时报:在当前的 “双创”活动中,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刘刚:经过十年的探索和努力,尽管在创新经济的发展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双创”活动仍面临不确定的挑战。
第一个挑战来自工业经济发展的观念。工业经济的思维仍然在制约着创新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在加速工业化阶段,招商引资和优化投资环境是政府发展经济的主要策略,但是在创新经济发展过程中,引智创业和构建创新创业环境和生态系统成为政府新的策略选择。
第二个挑战来自体制改革或创新的滞后无法适应新经济的发展。与创新经济相适应的制度结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市场机制;二是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和界定在内的法律和规则体系,在创新经济中,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中心的制度体系就像中央银行,是新知识创造和商业化的催产士;三是包括政府、科研院所和大学在内的体制和制度。尤其是来自传统大学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型和发展。
第三个挑战来自企业,尤其是企业家。如何适应创新2.0时代,形成开放、包容和共享的企业创新理念和思维,是激发企业家精神和领军型创新企业持续涌现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