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入“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出现新变化,年均增速由1978—2010年10%左右下降到7.9%,“十三五”前三年进一步下降到年均6.7%。当前和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经济增速仍然是衡量发展的重要指标。如何看待我国经济潜力,对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应对好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做好各项经济工作,具有重大意义。研判中国经济前景,不仅要看短期波动,更要用辩证思维、唯物主义观点,看长远、观大势、察实质、找规律。综合判断,我国经济“深层优势”还将持续,潜力大、韧性强的基本特质不会改变。
一是消费和投资潜力大,内需是我国经济的重大优势。我国人口近14亿,超过发达经济体人口总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低收入群体也在向中等收入群体梯次迈进,信息、养老、教育、旅游、休闲等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并发展壮大。我国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每年以一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上升,2018年末为59.6%,但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还有20个百分点左右的差距。未来10年,我国每年将有1000万左右的农村居民进入城镇,不仅有力带动消费,还将拉动城镇社会事业、交通通信、地下管网、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投资。从投资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积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较高;储蓄率接近50%,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我们有条件继续保持较高的投资率。我国正在发展为全球最大的商品消费市场和投资市场,既是举足轻重的“世界工厂”,也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市场”。不管哪个国家或者企业,放弃中国市场,就相当于放弃了全球领先的机会。内需潜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也是应对中美经贸摩擦等外部冲击的强大支撑、有力支柱。
二是劳动力和科技创新潜力足,有望持续拉动经济增长。过去40年,我国数亿劳动力从生产效率低的农业部门,持续向效率高的工业或服务业转移,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劳动力近9亿人,就业人口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1.7亿,每年高校毕业生超过750万人。虽然我国劳动力数量已经过了峰值,跨过了刘易斯拐点,但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才红利仍将持续,也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关键时期,新技术层出不穷,新产业蓄势待发。我国具有孕育这轮科技革命的土壤,强大的市场可以摊薄企业研发费用,信息技术高度普及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正在抓住并将继续用好这次机遇。我国拥有近400万人的专业研发队伍,规模居世界首位,科技投入持续加大,2018年全国研发经费近2万亿元,投入强度为2.18%,超过OECD国家平均水平。企业越来越重视科技研发,一批像华为、中车等本地企业,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不断提高,在通信、高铁、成套设备等领域,正在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一批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不断涌现,其中,独角兽企业数量占全球的28%,跃居全球第二位。这次中美经贸摩擦,一些被“卡脖子”的企业,一反以前简单依靠国际市场采购的行为,加强自主研发,有望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倒逼科技水平提升。科技创新将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发展动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增加产出、带动经济增长。
三是改革开放潜力持续释放,必将有力激发市场活力。改革开放充分调动了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出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在体制机制弊端上做减法,在完善监管和加强服务上做加法,我国营商环境不断优化。2018年世界银行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排名的位次跃升了32位。目前,我国一些领域体制机制还有缺陷,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持续深化改革,用“改革优势”激发市场活力,将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经济发展与高水平开放是互促共进的。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先进技术、优秀人才和雄厚资金,能够增加生产要素数量,提高质量和水平,提升产业结构。参与全球竞争和分工,把资源更多配置到优势部门,能够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同时,也能够开拓外部市场,为国内生产能力找出路。去年我国人均GDP超过9700美元,相当于美国的16%。从劳动生产率看,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很明显,仅为美国的12%左右。从出口结构看,中低技术含量的产品是主力,高技术产品出口所占份额不高。差距就是潜力,在我国迎头赶上的过程中,就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机遇。全球化的大势不可逆转,这不以个别国家意志为转移。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门类体系,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产业配套体系完备。我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投资热土之一,国际资本对我国经济有信心,对我国投资环境高度认可。今年一季度,我国日均新登记市场主体5.3万户,同比增长26.3%;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6.5%,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4.8%、高技术服务业增长88%。在全球跨国资本流动大幅减速的情况下,我国吸引外资保持了稳定增长。
四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是短板,但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回旋余地。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协调东西部、统筹南北方,将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沿海地区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可以有序向内地转移,拉长产业的生命周期。同时,加快补齐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短板弱项,将进一步释放这些地区的巨大势能,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全局,立足长远,实施了一些新的区域发展战略,也为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孕育出新动力和新空间。京津冀占国土面积的2.3%,地区生产总值占到全国的10%;长三角占国土面积的2.2%,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0%;珠三角占国土面积的0.6%,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9.2%,这些城市群将形成集聚效应。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这些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有力推进,有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增长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我们党对“天下大势”的科学分析和理性把握,是契合国情的大判断,是符合发展趋势的大判断。近年来,党中央保持战略定力,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有针对性预调微调,有效应对了各种风险挑战,顶住了经济下行压力,保持了经济中高速增长。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实现良好开局,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4%,连续14个季度运行在6.4%至6.8%区间,前4个月城镇新增就业459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2%,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4.3%,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这些证明,我国经济肌体健康,韧性强劲,潜力很大。
党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我国抵御一切风险挑战的关键,是我国赢得更长远未来的关键。经过多年应对挑战,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加上政策空间大、工具充足,应对重大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一定能有序解决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克服前进中的阶段性问题和矛盾,化解好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使增长潜力转为发展动力,我国经济必将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