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日前在参加“2018年能源大转型高层论坛”时表示,中国经济已经具备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条件,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坚持问题导向,应从十个方面采取措施,继续深化改革。
“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不平衡不充分,又处在经济结构快速变动期。”王一鸣认为,高质量发展要适合中国的发展阶段和国情,不能完全以成熟经济体的标准、结构为参照系,要充分考虑中国的特点。相比于过去,高质量发展有哪些新特征,具备哪些条件,面临哪些挑战,我们的思路和对策是什么?
第一,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过去四十年,中国经济从短缺经济开始起步,现在这些缺口的数量已基本填满,几乎所有工业品的产能都相对过剩。但是,质量的缺口依然很大,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价值链、生产效率都有很大提升空间,这个追赶过程还需要30年。
第二,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为什么规模扩张不行了?因为传统产业已经达到市场需求的物理峰值,需求饱和后,钢铁、用电等增速将大幅回落,汽车也面临同样问题。未来产业的发展模式,从过去的扩大规模为主,逐步转向提升产业的价值链为主,或者说从“铺摊子”为主到“上台阶”的过程,核心是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
第三,从要素投入驱动经济增长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关键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前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多为交通、电力,现在研发能力、创新能力,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各地都在争抢人才。未来提高生产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任重道远,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相当于美国的40%多一点,如果我们的全要素生产率能够达到美国的水平,现代化基本就可以实现了。
王一鸣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具备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条件:一是中国经济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消费正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二是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提供了市场驱动力。中等收入群体对商品和服务的品质和质量、品牌和性价比的偏好要比低收入群体高得多。所以,它会形成一股对市场的倒逼力量,企业需要提供更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创造了条件。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曾出现大幅度回落。但是,最近两年又开始显著回升,体现了要素配置效率的改善,这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分不开的。四是科技创新的活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2017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12%,欧盟十五国平均水平是2.1%,我们已经超过欧盟的平均水平,以华为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走向国际前沿地带,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五是全面深化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尤其是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改革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其一,传统发展方式惯性过大,容易产生路径依赖。传统发展方式的基本特征是投资驱动,一旦经济出现下行压力马上依靠投资去拉动经济增长,就像1997年和2008年那样。“当前扩大投资的边际效应明显递减,要保持产出的稳定增长,必然要提高杠杆率,杠杆率上升过快,过高就会造成金融风险,所以这种模式不可持续。”
其二,结构性矛盾突出。比如实体经济供需结构性失衡,导致供需结构错配。需求在迅速增进,传统企业、僵尸企业占用的土地、厂房、设备、劳动力等资源很难从过剩的领域退出,进入到有需求的领域。此外,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金融体系内部失衡等结构性矛盾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
其三,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是南北分化加剧在扩大,收入分配不平衡等。
王一鸣认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坚持问题导向,应该从十个方面采取措施:
第一,确定竞争性政策的基础地位,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第二,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产权激励是最有效的激励。只有严格保护产权,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造财富的积极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三,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尤其是土地制度改革,要让土地能够流转起来,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第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其中最核心的是知识产权的激励制度。要承认知识等无形投入也是投入,应该拥有投入所形成的成果的产权。
第五,教育制度改革。从知识传授型教育转向创新能力培养型教育。
第六,提高空间资源的配置效率,通过高速铁路使得要素能够快速、自由地在城市群流动,提高空间要素的配置效率。
第七,应对排放峰值期的挑战。我国正处在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必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持久战,推动绿色发展。
第八,健全风险管理体制,我们正处在一个风险易发的高发期,化解风险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一旦发生系统性风险还何谈高质量发展?所以我们要健全一个风险管理的有效体制,使得我们的管控能力能够跑得过风险积累的速度。
第九,进一步扩大开放,特别是服务业的开放。以前对制造业的股比有限制,现在正逐渐放开,与此同时,服务业还有很多准入限制。应加快落实取消和放宽外资准入限制的承诺,落实金融业对外开放举措,推进新一轮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