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认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发展方式的“改革”。当前最要紧的问题是真正做到消除结构性失衡,一定要改革发展方式,要从数量型、速度型改为质量型和以质量为前提讲效益,这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主要的部分。
为此,改革还需要改变对效率的认识。所谓效率有三种:第一,生产效率。这是经济学概念,主要是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是微观意义上的,也是我们过去比较注重的。第二,宏观效率,宏观效率在于资源配置。资源投入产出都没有变,但配置的方式变了,构成了资源的重置,就产生了新的效率,这是宏观的经济效率。第三种效率,叫作“X效率”。X代表未知数,效率按照投入产出的比例来看,一定的投入会对应有一定的产出,但为什么有时候效率远远不足?应该产出这么多,却没能实现,这就是存在“X负效率”。
有分析认为“X负效率”是由三个原因造成的:第一,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不一致,集体目标被架空。第二,微观单位中个人之间意见不统一,相处不融洽。第三,有些个人不一定能摆脱惰性。
要增加“X效率”就必须要做到几点:其一,当集体目标和工人的个体目标不一致时,就把目标分解,求同存异。譬如说,集体目标是大写的ABCD,个人目标是小写的abcd,这其中一定有很多是一致的。工厂希望安全生产,职工希望平安回家,这个安全目标是一致的;还有工厂希望增加盈利,职工希望增加绩效红利,这个也是一致的;再者,工厂期望自己的声誉高,工人为在这样的企业中工作感到很光荣,这也是一致的。其二,工人与工人之间不融洽怎么办?各自后退一步,海阔天空,小事情不要计较。其三,克服惰性除了要有纪律,还得有激励。其四,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愿意为企业做事了,这样效率就提高了。
怎么在“X效率”中去掉“X负效率”,让“X效率”从负变为正?如果没有职工的积极性、认同感,不可能有那么高的效率。调动积极性就应该从“X效率”这方面去入手,“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倡导都是出于使“X负效率”向“X正效率”转化。
调动人的积极性,需要着重培养四类人群:第一种,新型农民。现在的农民自己进学习班,自己参加各种知识培训、技术培训。土地确权后,他们的土地可以租给别人,也可以自己经营。现在很多农民已经开始成立公司,从事农业生产服务领域的经营管理工作,既有农业生产,又有农产品加工,还有农用机械的租赁与农产品的市场销售——“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最后“1+2+3=6”,所以现在又叫“第六产业”。第二种,新型的企业家。政府对于企业家要一视同仁,这样的话,大家才有积极性。产权保护是最要紧的,是企业创新的保障。第三种,新型管理者。这可能是未来的方向,比如职业经理人,他们能提高效率,帮助企业更好地完成经营目标。第四种,新型的营销者。光有产品销路是不够的,还要有自己独特的创造,保持持久的竞争力。
通过对四类人群的培养,人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农村、农民正在改变,企业家有新的目标、新的希望,职业经理人成为新的企业管理者,新的市场营销者懂得未来市场的走向。这样的话,对我们消除结构性的失衡,也就是完成供给侧结构方面的改革,是有重要意义的。
(作者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