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贷紧缩的纵向深入,业界对小企业生存状况和融资困境进行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很多商业银行和小贷公司等金融机构创新了一系列小企业融资新模式,试图给正处在挣扎线上的众多小企业已扶持,帮助它们度过难关。但在创新模式中有很多命题需要破解,以下试图破解其中的三个命题,以期抛砖引玉,引来更多关注和研究。
一、“一户一策”与大数法则
长期以来,我们(指商业银行等对小企业提供支持的机构)习惯于对每一家申请融资的企业进行麻雀式的解剖,尤其是强调财务报表的完整性,从而对企业能否给予融资、提供什么方式的融资、提供多少融资等给予意见,即使是以核心企业为笼头的产业链融资,除了对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审查尺度相对于核心企业而言,有所放宽以外,其它并无太多差异。这就是所谓“一户一策”。过去我们很多商业银行把类似的做法运用到小企业融资中去,但他们发现,小企业不但数量众多(据统计,我国目前小型、微型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42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99.8%,仅个体经营户数量就达3800多万户),而且这些企业大多不能提供银行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尤其不能提供银行最为关注的财务报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有些商业银行创新了支持小企业融资的商业模式,把在保险中常用的大数法则运用到小企业金融中,应该说,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实践证明,这个模式已取得了成功。所谓“大数法则”,就是利用在个别情形下存在的不确定性将在大数中消失的这种规则性,通过规模发展,有效解决小微贷款的风险问题。在这里,我们是把具有一定规模的小企业样本放在一起来观察,如果在观察期内,整体不良率能控制在我们所能承受的范围内,且对小企业的融资价格能够覆盖这部分风险,则这些样本就是可以接受的,反之亦然。这里考察的是整体样本的风险,具体哪个样本会出现风险,不再是我们所关注的。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会适当关注个体样本,以进一步控制可能的风险。很显然,这一商业模式与传统的“一户一策”是不同的。
二、批量营销与行业集中度风险
前面我们讲到,大数法则是建立在具有一定规模样本的前提下,如果样本数量不足,大数法则会出现失真,所以规模很重要,样本数量越多,其结果越接近大数法则的预期值。而在小企业融资中,能够迅速上规模,尤其是迅速提高小企业客户数量规模,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批量营销和批量作业,散单模式显然不能快速达到上规模的目的。比如大型核心企业的三级、四级甚至五级、六级经销商等或者其上游的供货商等,数量众多,需求、特性比较一致,适合做批量营销和批量作业;再比如,大型商圈内的商户,由于他们集中在同一地点,虽然所经营的行业、产品不尽相同,但毕竟有相当一部分商户经营同一行业、同一产品,而且最为重要的是,他们集中在同一场所,因此,也是适合批量营销和批量作业的样本。等等。
问题是,批量营销或批量作业虽然解决了样本数量问题,让大数法则具备了发挥作用的前提,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行业集中度风险。如果我们在前期快速规模爬升的过程中,对小企业的支持集中在个别行业,比如钢材贸易方面,那么,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很容易出现系统性风险。因此,在批量营销和批量作业过程中,如何解决好批量与集中度风险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理论上解决的办法应该是,在批量营销和批量作业的同时,注重行业分散,也就是说,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我们习惯于做自己熟悉的行业,这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我们熟悉的行业比较单一,相应的风险就很大,因此,我们要尽量熟悉尽可能多的行业。保险起见,我们可以选择那些受经济周期波动不大、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必需品行业来做批量营销和批量作业。等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再涉足其它行业。
三、资产质量和不良资产容忍度
一般而言,小企业融资的不良率要高于其它企业。但银行方面往往习惯于这么多年持续的不良资产“双降”,而不能容忍由于小企业不良高于其它企业,导致全行不良资产抬头的现象。这也是部分银行一方面眼馋于较高的小企业融资收益,另一方面因担心其不良资产而畏缩不前的原因。而有些银行一方面要求小企业融资高收益,另一方面又要求较低的不良率,从而造成实际操作中基本都是“典当文化”的产生。对这一问题,需有两点认识,一是把小企业不良资产与其它企业的不良资产分开,单独考核,单独处理,单独评价;另一是改变观念,向小贷公司或担保公司等其它放贷机构学习,由控制风险向经营风险转变,真正贯彻“价格覆盖风险”原则,只要价格能够覆盖风险,无论它的实际风险水平有多高。但如果顾及短期不良资产过高而给银行带来声誉上的影响,也可以设定一个不良资产率上限,只要小企业融资产生的不良率不超过设定上限,且价格能够覆盖风险,就不要再过多束缚小企业融资的手脚。
当然,这需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