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生命中的三种激情
罗素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相信很多人都读过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但实际上,罗素在分析哲学领域也有着很大的贡献。
罗素,活到了98岁,结过四次婚,两次入狱;20世纪初,他提出了震惊数学界的“罗素悖论”;而后,他又从哲学角度阐释了逻辑原子主义,提出最为著名的“摹状词理论”。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为“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而创作的文学作品;罗素还是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强战士。
罗素是一位极具个性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丰富而多变。除了哲学著作外,他还写了很多像《幸福之路》这样的人生哲理散文和随笔。
罗素的一生,有三种激情一直驱使着他:对知识的不可遏制的探寻;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对爱情不可遏制的追求。
对知识的不可遏制的探寻
1872年,罗素出生在英国的一个贵族家庭,父母早亡,罗素由祖母抚养长大。罗素的祖父曾任英国首相,祖母对罗素的管教非常严厉,所以童年时的罗素很孤独,并不快乐。他经常一个人在花园里静静地思考。家中的藏书开启了罗素认识世界的大门,他长期沉浸在书籍的海洋中,享受着知识带来的无限乐趣。可以说,这样的成长环境奠定了罗素为追求知识而不懈努力的人生方向。
1890年,罗素考入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数学。但他渐渐地发现自己对哲学越来越感兴趣,他起先接受了新黑格尔主义的唯心主义思想,后来在摩尔的影响下,他放弃了唯心主义,转而研究现实主义。
罗素在哲学上的贡献,是将数理逻辑的研究方法运用于哲学研究,尤其是对语言的研究。他和老师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便是这方面理论的经典之作。正因此,罗素也成为分析哲学非常重要的开创者之一。
1920年到1921年,罗素来中国访问,在北京讲学一年。期间,罗素生了一场大病,差点客死他乡。那个年代的国人对罗素的思想还是比较熟悉的,而罗素对中国也怀有很深的感情。他后来回到欧洲,写了《中国问题》这本书,孙中山也因此称罗素为“唯一真正理解中国的西方人”。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除了对知识有着无限渴求,罗素对人间苦难也有着不可遏制的同情。在他年轻时,因为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被剑桥大学开除,也因为写了反战文章而被关进监狱。在他89岁时,他又因静坐示威而再一次被关进监狱。他反对越南战争,谴责以色列袭击埃及和巴勒斯坦难民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在为世界和平和人类的前途奔走。正是根植于内心中的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才让罗素有如此大的勇气与权威抗衡。
罗素的一生撰写了大量的文章,除哲学作品以外,还有很多追求人道主义和自由思想的文章。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可见,他的文采与见解确实非同一般,对人生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对爱情的不可遏制的追求
在情感和婚姻方面,罗素是个性情中人。他一生经历过多次婚姻的变故,共结了四次婚。“对爱情的不可遏制的追求”是他的人生信条。他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并付诸实践,毫不掩饰自己对爱情的真诚的向往。
可以说,罗素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和其他哲学家的风格也很不一样。我们在影像资料中看到的罗素更多的是一位叼着烟斗、略显忧郁的沉思者,但其实,罗素并没有学院派的古板气质,而是具有极强的人格魅力。正是基于这样的人生经历,罗素所呈现出来的作品显得格外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