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硬着陆还是软着陆成为国内外经济观察家热议的焦点。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为这一议题增加了新的谈资。
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079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1%,创近3年新低。可以想像,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持负面论调的观点将会有所抬头。不过,“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面前,经济下行本就在预期之内。如果注意到今年以来已明显提速的金融改革进程,就没有理由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太过悲观。
困难时期反倒容易凝聚共识。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是时候重新审视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战略、加大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力度了。金融改革越早推动,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就越有利。
2012年元旦假期刚过就召开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及随后密集推出的重大改革举措或者改革思路,从国务院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到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加大;从新股发行体制到场外交易市场建设;从金融产品的创新到地方金融机构的改革动向,无不围绕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而展开。
根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2009年末,新兴市场占全球GDP的份额约为40%,但对全球金融深化的贡献率却不到20%。中国金融深化程度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还落后于马来西亚、南非等新兴国家。这意味着凭借深厚的发展潜力,中国完全可以通过金融系统改革来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从而扩张经济增长空间。
此外,“后发优势”也有助于提高金融改革效率。例如,借鉴国际经验和教训,加强对衍生品的有效监管;采用多元化的金融工具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银行类产品(如保理)、证券类产品(如资产支持票据)、保险类产品(如贸易信用保险)在这一领域均可有所作为。只要金融改革到位,我国完全有望通过金融改革促进经济转型,为经济的均衡和持续发展提供关键动力。
在阻力与动力并存、挑战与机遇齐飞中展开的新一轮金融改革,除了魄力和勇气不可缺少之外,似乎也需要更新改革思维。两个问题特别需要反思。
其一,如何赋予金融机构充分的改革动力?在目前以政府主导的改革进程中,如何变政府的动力为金融机构的动力,强化市场力量,克服体制惰性,不容回避。只有金融机构出于市场竞争压力的驱动,主动投身于改革进程,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其二,如何避免应急式的举措替代中长期改革?在改革的深水区,“摸着石头过河”已不够,顶层设计下的规则引领变得更加重要。一个例子是,在温州引领下,各地方政府建立金融创新实验区的热潮高涨,但金融改革不同于其他改革,仍然沿用个别地区“试错”来推动创新的老套路对改革向纵身发展并不利。温州的十二项任务中没能包括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容,就反映了旧有模式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