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新兴技术驱动力增强、国内市场规模优势释放,我国消费领域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深刻变革。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消费创新蓬勃发展,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稳定国内有效需求”。落实好这些要求,就要顺应当前消费变革的重要趋势,以满足新的消费需求为重点,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相关政策协同和试点探索,推动消费稳定增长,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消费领域呈现多方面深刻变革
当前,我国的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人群、消费市场格局等均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深刻变革,不仅体现为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还体现为与发达国家同步甚至更为领先的消费创新。
一是中高端商品及服务消费成为消费结构升级的新亮点。2018年我国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达到中高收入水平,居民消费总体上由“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和服务的品牌和品质,对中高端商品的需求快速增长。同时,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较快。2019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2329元,增长11.9%,快于人均居民消费支出增速4.6个百分点。
二是新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消费方式变革。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蓬勃发展和深度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消费创新,并深刻改变了居民消费方式。以网络零售为例,2018年我国网络零售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全国网上零售额突破9万亿元,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7万亿元,同比增长25.4%,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2%,较上年提升7.3个百分点。2019年一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达22379亿元,同比增长15.3%。同时,线上线下互动融合也从探索阶段进入了加快发展阶段,消费场景日益丰富,有效提升了消费体验。互联网支付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的不足,促进了互联网信用消费的快速发展。
三是国内外市场一体化发展推动消费市场格局加速调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深度应用,生产和消费资源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进一步完善了全国统一市场,促进了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居民消费升级,消费潜力快速释放。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出现加速融入全球消费市场的新态势,不仅国外高品质消费品和服务加速进入国内市场,进一步优化了国内市场供给,熨平国内外消费市场的落差,而且还促进了上海、北京等城市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此外,我国消费人群结构的变化也为消费扩大和创新提供了持续动力,具有稳定收入和较高消费倾向的人数日益增多。
▎研判趋势变化 正视当前挑战
当前,消费作为我国经济增长主动力的作用进一步巩固。2018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6.2%,比上年提高18.6个百分点。消费领域呈现出的深刻变革,将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动力转换,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市场基础和创新驱动力。
消费变革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消费变革特别是服务消费的增长,对服务业较快发展形成有力的引领作用。从部分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看,服务消费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重将逐步超过商品消费的比重,呈持续上升趋势。未来我国服务消费增长仍有较大潜力,对服务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将继续增强。与此同时,商品消费升级换代、消费品市场不断细分,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也日益增强。当前,供应链下游基于互联网创新的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这一态势对上游制造研发环节提出快速反应、精准营销等要求,包括定制、众筹等新兴生产组织模式不断涌现,亦将引发制造业以需求为导向、以信息为中枢、以柔性制造技术为基础的产业变革。
消费领域成为创新创业创造最活跃的试验场。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消费市场不断细分,人们对各类商品和服务的创新要求越来越高,从而能有效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比如,近年来,支付和消费的便捷性不断增强,共享经济等蓬勃发展,这些都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消费观念。
但也要看到,随着消费变革浪潮涌动,一些制约消费更好发展的因素也日益凸显。
一方面,一些重要的消费基础设施尚存在“短板”。旅游、文化娱乐、教育医疗等消费设施和配套支撑相对薄弱,在一些新型商业设施建设上发展步伐偏慢,各种基础设施和消费场所之间的对接和互动不足,金融、信用等消费支撑体系发展也相对滞后。
另一方面,供给难以满足消费变革的要求。与居民消费需求相比,现阶段改善型、享受型商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明显不足,导致大量中高端商品和新兴服务消费外流。
与此同时,消费创新的可持续性有待增强。我国在消费创新和商业化应用领域取得了不小成就,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具有其他国家难以具备的规模优势和后发优势。但原创创意和顶层技术的短缺,也严重影响了我国消费创新的可持续性。
此外,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随着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一些监管理念和监管制度已不适应融合、扁平、高效、专业等新的监管要求。部分现行法律法规也不适应发展需要,新兴消费行业标准缺失,现行服务标准和规范整体水平不高,与国际接轨不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顺应消费需求的新变化,多渠道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发挥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可将扩大服务消费作为突破口,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提升和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和智慧化消费载体。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大型城市群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中心城市综合交通客运枢纽等,强化城市新区和产业园区的餐饮、购物、医疗、教育等服务功能;加快提高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积极推进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化应用,鼓励大数据、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商业载体、旅游景点、文体场馆等消费场景的覆盖和应用;加快建设适应新业态、新模式的智慧化消费载体,完善商业设施布局,加强新兴消费设施的合理布局;加强新型贸易平台建设,增强海外跨境电商仓储及配送设施网络建设。
二是优化和创新服务消费供给体系。在进一步优化中高端商品供给的同时,着力增加服务消费的中高端供给,促进我国服务消费结构加快调整和升级。重点发展健康、美容、教育、培训、文化、体育、旅游等新兴服务行业,结合服务消费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发展趋势,以及互联网、大数据的广泛深度应用,大力探索多样化业态,进一步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具体来看,要推动人工智能示范应用以及共享经济、众筹定制等模式创新发展;多途径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针对城乡居民服务消费要求迫切、消费潜力大的重点领域,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服务消费发展的政策;强化服务消费与商品消费融合互动,推动旅游、文化、娱乐、健康、餐饮等行业的集聚和一体化发展,创新业态和商业模式,构建有利于多样化消费创新的良好生态。
三是深化服务消费领域的准入和监管改革。发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的牵引作用,清理和修改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放宽健康养老、医疗美容、文化创意、休闲娱乐等服务消费领域的市场准入,提高审批透明度和可预期性。打破垄断,促进公平竞争,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人力资源等服务领域,鼓励社会组织、非营利机构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和公益服务;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动态监管机制,坚持“鼓励创新、包容审慎”原则,对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进行分类管理,加强对服务消费供给主体特别是平台型企业合规经营和竞争行为的监管,防止垄断行为;构建服务消费市场多元共治模式,实现部门内监管流程再造和跨部门协同监管,加强与企业的数据合作对接,提升监管效能。
四是扩大服务消费领域对外开放。一方面,推动新兴服务领域的开放,在互利互惠基础上推动我国与贸易伙伴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另一方面,提高国际消费的便利化,进一步简化、优化人员和货物出入境管理,加强国内不同口岸和城市出入境信息共享。
五是加强政策协同和试点探索。进一步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作,转变主要依靠商务部门推动服务消费发展的观念,有效整合政策资源,发挥政策合力,更好地营造多行业多业态协同发展的消费生态;探索开展国际消费城市建设试点,从国家层面合理布局和统筹推进,依托具备条件和基础的大型城市开展创新试点,围绕扩大服务消费的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及发展载体建设等内容进行先行先试,在取得初步经验的基础上复制推广。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