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在深化改革开放中维护金融稳定——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今年的经济形势怎么看、宏观政策怎么办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政策如何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在去年1.5万亿元让利的基础上,今年金融系统如何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金融业如何服务好新发展格局?经济日报记者就相关话题采访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

  记者: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冲击,近期疫情在全球出现反复,您如何判断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

  黄益平:今年国内外的经济形势会比去年好,但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一是疫情仍在起伏,可能会影响经济复苏的步伐。各国经济复苏的轨迹也不会完全一致,疫苗能够控制住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疫情,但疫情得到完全控制可能仍需时间;二是疫情过去后,对经济是否会造成长期负面影响,仍然需要思考和关注。

  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肯定比全球的表现要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我国2021年经济增速将达到7.9%。去年四季度,我国GDP增长6.5%,已经回到了疫情前的趋势增长水平,今年会继续保持。并且由于去年基数较低,今年的经济增速从数字上看还会更高一些。我们过去一年多来,采取了一系列财政、金融、货币政策来稳经济、稳企业、保就业,这些政策会在今年继续发挥作用。

  对国内来说,接下来需要重视的是金融风险问题。从外部来看,需要密切关注全球货币宽松何时出现转向苗头,一旦美联储开始调整宽松货币政策,可能会引发金融风险与市场波动,这需要有心理和政策上的准备。从内部看,疫情是否会带来“后遗症”,市场违约率上升、银行不良资产上升等潜在风险需要高度关注。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应如何理解?货币政策应怎么做?

  黄益平: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保障经济的稳定增长,去年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推出了前所未有的支持措施。今年如经济增速按预期持续反弹,去年采取的大力度的稳增长措施就需要慢慢退出,这是一个很正常的过程,但这个过程肯定不会是“急转弯”。

  特别是考虑到今年经济增长的形势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宏观政策应该维持去年的态势但做适当的调整。去年的货币政策比较灵活,特别是采用了一些直达实体经济的政策工具,但与主要央行相比政策取向相对稳健,今年应继续保持这一态势。

  记者:去年金融系统完成了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的目标。您认为继续让利、引导融资成本下行在今年能否持续?金融系统如何加大对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黄益平:相对宽松的金融条件包括较低的融资成本应该会持续。

  过去3年,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持续下降,今年的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同样是可能实现的。总体看来,货币政策仍会保持充足的流动性来支持实体经济增长,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共同努力,尽可能地引导融资成本进一步下行。

  但需要看到的是,去年政策要求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应该是应对疫情冲击的临时性措施,不会是长期性战略。毕竟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市场化风险定价是稳健运行的基本条件。

  金融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还有不少手段可以使用,包括更多地运用直接融资的手段、增加信贷服务等;更加可持续的是通过市场化手段降低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的做法,如放松货币政策、增强竞争、改善信用风险评估及政府贴息等。

  金融加大服务小微企业的力度,难在“获客难”和“风控难”,中小微企业、低收入人群数量大、规模小、不确定性高,而且缺乏满足传统信用风险评估的资质要求。现在,传统金融机构一般用的是线下软信息的方法,通过银行信贷员长期、全方位地了解企业和企业家,进而作出信贷决策,效果非常好。但这种传统模式的问题是“量”做不大、成本也较高,无法形成普惠效应。而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大科技平台的长尾效应可以帮助大规模、低成本、高速度的获客,这样就解决了触达、获客的问题;用大数据做信用风险评估,解决了风控的问题,这为解决普惠金融难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模式。但这也产生了新的问题,一方面是从平台自身来看,如何保障其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的稳健程度;另一方面这也对监管机构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出台相关的数据政策、保护消费者权益、有效监测其行为并控制金融风险。

  记者:中国金融业如何进一步改革开放,服务好新发展格局?

  黄益平:金融业面对的主要挑战是经济增长要转型,而金融体系尚未完全跟上转型步伐。

  我国金融体系在过去几十年有效支持了我国经济增长,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过去是要素投入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目前这套金融体系行之有效,但现在要转向创新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就需要进一步的金融改革、开放和创新。

  金融改革的方向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二是让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的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三是改革监管体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底线。

  还要重视金融业的开放。近两年,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这一方面增加了国内的竞争,让金融服务水平在竞争中得以提升;另一方面也把国外较好的金融产品、金融流程和模式引进来,更好地支持国内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目前来看,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可能是“十四五”期间金融开放的重点突破领域。当前,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浮动程度已经大幅提高,不远的将来可能走向有管理的清洁浮动。

  在开放的同时,我们也更应关注风险,在短期内国际经济还不稳定,主要央行货币政策可能在未来几年发生较大调整的背景下,如何在推进金融开放的同时维护金融稳定,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词条  深化  深化词条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词条  院长  院长词条  研究院  研究院词条  
财经

 人脸识别领域相关金融标准将出

 刷脸支付正成为移动支付的新赛道。当前,支付宝、微信等支付巨头正竞相发力布局刷脸支付市场。近日,央行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刷脸支付线下已基本具备试点应用的条件。记者...(展开)

财经

 财税体制改革40年的经验与启示

 中国的改革开放从经济体制改革起步,逐步扩展为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各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40年来的中国财税体制改革,正是顺应这一改革大潮,逐步向...(展开)

财经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攻坚战持久战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不仅要找准当前的风险点,精准有效处置重点领域的各项风险,打好攻坚战,从长远来看,更要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从源头上着力,深化金融供给...(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