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李新男: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三点思考

  毋庸置疑,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已取得了显著成效,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依靠创新驱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思想深入人心。但是,又有许多事实充分说明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现象仍然困惑着我们。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

  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始终是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以往的改革从技术商品化、科技运行机制、组织结构、人事制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主要是着力在微观组织层面,宏观管理层面的改革动作相对较少。改革进程发展到今天,需要更多地从宏观管理层面思考深化改革问题。换句话说,改革已经改到了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的政府管理者自己头上。

  政府科技资源配置的理念如何转变?

  中国改革的总取向是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就需要管理思维和模式做相应的转变。计划经济下的科技资源配置功能相对单纯,就是在大一统的社会发展计划下,实施具体的科技项目,实现计划规定的发展目标。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科技资源的配置要基于市场经济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去更多地发挥对全社会科技发展的引导作用。除少数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项目需要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组织实施外(即使这类项目也有运用市场机制问题,也不能完全沿用计划经济体制的做法),大多数科技资源配置作为政策工具,其功能在于调动社会的积极性,引导方方面面的科技资源,聚焦国家一个时期的科技发展目标。然而,目前科技资源配置基本上还是沿用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做法,虽然增加了“发指南”、“招投标”等一些看似市场经济的做法,但实际上还是围着具体科技项目内容转,很少去考虑资源配置的政策目标是什么、如何去发挥引导社会资源的功能。管理者深陷“分钱、分项目”之中不能自拔。尽管有很好的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思路和指导思想,制定了很好的发展战略,但资源配置与改革脱节,体制机制难以提供实施保障。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科技资源配置理念,在管理者中强化科技资源配置作为政策工具的意识,从根本上转变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这才有可能发挥资源配置引导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作用。

  政府对科技活动管理的模式如何改变?

  科学活动和技术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同时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活动规律,要求着不同的管理方式。尤其是技术创新活动,以其延伸到经济领域为特点,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管理要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科技管理部门按职能分工主要负责研发活动。目前政府对科技活动的管理模式基本上延续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做法,仅仅按科研活动的规律,分研发阶段设置资源配置计划,并按大体相同的规则进行管理。从而忽视了技术活动中的集成要求,更忽视了技术创新活动对构建技术创新链的需要。研发活动获得了很多技术突破,但只形成了一个个技术“孤岛”,难以为生产所用,科研项目获得了很多技术“成果”,却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如果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能不再是只“管科研”而是要“管科技”,那么,对科技活动的管理模式不仅要遵循研发活动的规律,也要遵循技术创新活动的规律,需要从科学、技术、技术创新各自不同的规律出发,建立分类管理的模式,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

  政府管理科技活动的组织机构如何调整?

  目前的状态是:在纵向上,按科研阶段设置;在横向上,按学科领域分工管理;大体形成了网状管理结构,基本覆盖了科技活动的方方面面。但是,这已不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综合交叉发展的新趋势。在基础研究层面,学科分类相对清晰和简单,分管机构之间还比较容易协调学科综合交叉活动的管理问题。而在技术层面,技术综合交叉发展往往形成了新的技术领域,大大超出了原有的领域分工管理范围,出现了技术活动管理的真空,阻碍了新技术应用的速度。尤其是技术创新活动,它不仅有技术的综合交叉问题,更需要多种技术的集成,要求上下游技术的衔接和配套,形成系统的技术创新链,直接支撑原有产业的技术升级,或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也要求跨学科、跨领域、跨技术活动阶段的管理。显然,现有的科技活动管理机构的设置依据与职责分工往往造成“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状态,极不适应技术创新活动规律,而技术创新活动恰恰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最关键环节和最终体现。

  以上三个问题相互关联,政府转变科技资源配置理念,才有可能解决“发展”与“改革”两张皮的问题,深化科技宏观管理改革,转变政府对科技活动的管理模式,调整管理科技活动的机构设置和职能,促进科技管理体制更加符合科学活动、技术活动和技术创新的规律,适应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要求。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李新  李新词条  体制改革  体制改革词条  深化  深化词条  思考  思考词条  科技  科技词条  
产经

 中国的产业链短板与追赶路径

 对中国产业链的安全和稳定而言,国际产业链的调整是外因,中国国内产业链自身的短板和能力缺口则是内因。相比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产业链的短板关系着中国产业链的安全和...(展开)

产经

 工业化“中国方案”:经验与智慧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众多成就中,中国从一个农业国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第一制造大国,中国从工业化...(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