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的今天,昔日发起经济全球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曾经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发其财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反全球化,甚至准备筑墙,看得见的墙和看不见的墙,把自己封闭起来了。反倒是曾经的经济全球化局外人、现在也只能算是经济全球化新人的中国中流砥柱,扛起了捍卫推动改善经济全球化的大旗。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困扰世界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
经济全球化这一名词的出现可能不过百年时间,但是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则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扩张如影随形。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讲过:“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19世纪中叶中国社会遭受的西方列强侵略其实也是早期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形式。
但是不管是什么形式的经济全球化,它毕竟开启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是历史进步的客观现象。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力量只有在世界历史的意义上才可能真正存在,更加美好的人类社会发展状态也只有在世界历史的意义上才可能真正实现。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世界观,中国社会既不像一些人那样把经济全球化奉为圭臬顶礼膜拜,也不像另外一些人那样对经济全球化简单愤怒、非理性反对。
不要给经济全球化附加过多不应该属于它的含义,经济全球化就是世界历史前行中的一个客观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能因为呛过水就痛恨大海,也不能因为始于资本的推动就视为是资本社会的专利。“如果永远不敢到大海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总有一天会在大海中溺水而亡”。所以中国社会在取得国家独立自由后,在消除掉外部封锁后,毫不犹豫地开始了改革开放,以极大的热忱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与经济全球化。
当然,现实社会中的经济全球化确实问题多多、弊病丛生。姑且不说早期的经济全球化满是血腥暴力,就是当下的经济全球化也依然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实现其利益最大化所作的“有倾向”的制度安排,只不过披上了一层“自由贸易”的面纱。所谓世界是平的,并不是对所有国家都是平的。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这是客观事实,但我们深深清楚这收获背后付出过多大的代价,承受了多大的牺牲。好在历史的公正在于宝剑锋从磨砺出,中国社会在经济全球化这严酷的大风大浪中学会了游泳,成为了健将,西方一些国家反倒在自己造就的温柔乡中一蹶不振,只好自己开始反对自己了。
经济全球化究竟是“阿里巴巴的山洞”还是“潘多拉的盒子”,取决于我们对经济全球化理念的选择与制度的设计。如果说经济全球化能及时反映国际经济发展格局新变化,不断增强代表性和包容性,机制开放而不封闭,规则系统而不碎片化,大国与小国、穷国与富国发展空间相平衡。那么,这样的全球化世界没理由反对也不会反对,这也正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为什么能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认同追捧的原因所在。
我们今天讲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贡献者,固然是指在过去30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实实在在的贡献,是指对未来世界经济一如既往的拉动与提升,但更主要的恐怕是为世界贡献出一种新的经济全球化理念和新的经济全球化样态。欢迎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让“朋友圈”各得其所,让“百花园”争奇斗艳,这就是今天中国社会倡导的经济全球化。在这个意义上,“一带一路”事实上已经成为了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新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