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教育改革不能头痛医头

  日本“宽松教育”宣告失败,再一次证明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教育的本质是完善人,但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每一个教育环境都有其独特的生态,每一个教育发展阶段的状态都有其独特的成因,因此教育改革应该在研究各种因素,诸如社会、经济、文化、心态、时代、技术发展等基础上精准地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并在各方影响下寻找最佳平衡点,稳步推进。许多教育中显露出来的问题仅仅是冰山一角,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的改革需要精细到如同在一团乱麻中寻找一个线头一样,慢慢抽丝剥茧,不可能一蹴而就。

  日本“宽松教育”的失败不是出发点的问题,而是一开始就没有找准造成学生高强度学业压力的那个“线头”。简单地减少学时、公立学校去重点化甚至降低教学大纲标准,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改革显然不能解决日本教育的问题。因为追求高水平教育的需求依然存在,进入高水平大学的压力没有改变,结果是社会补习机构蓬勃发展,学生的压力不仅没有减轻,反加重了,还带来家庭教育负担加重、社会焦虑情绪蔓延等诸多问题。

  宽松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对教育完善人、培养人这一过程效率的追求,希望教育过程高效而愉悦。所以追求宽松教育本身没有错,是社会发展对教育进步提出的高层次要求,但是如何实现宽松教育则非常复杂,因为这意味着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而这绝非易事。

  与日本一样,芬兰也对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着严格的限制,芬兰基础教育规定每学年学生在校学习的天数为190天,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每天学习时长不能超过5节课,而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以及初中生每天最多可上7节课,每节课45分钟。那为什么芬兰没有出现日本那样适得其反的结果呢?除了两国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原因外,教育政策的系统性也不同。芬兰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着眼于培养孩子具备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目标明确,所以加强人文学科、推崇主题教学、构建自主评价体系以及提倡校园文化等,无不是从促进学生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等核心素养入手。

  与之相适应的,芬兰学生高中就开始分流,超过一半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职业高中接受专门的培养,为将来能够进入大学里的特定专业求学打好基础,大学的入学方式也是双向选择。这意味着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完善自己的同时,也在清晰地认识自己,定位未来,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效果更好,高等教育也更加充满活力和创新。

  追求优质、高效的教育是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日本的改革不仅没有解决现存问题,提高效率和质量,反而引发了更多问题,影响了教育质量。相对于日本,芬兰教育改革的成功之处在于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根据这个目标致力于打通整个教育体系的各种关节,逐一消除不利于这一目标的障碍,当然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此外,我们在制定教育政策时不能太过功利化,对利益的考量应该着眼长远,从全社会和未来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只看当下,诸如学业负担重就减少学时,学生择校就加强限制等。相关部门应像做外科手术一样精细地制定教育政策,促使教育整体更加健康、科学、良性发展。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教育改革不能头痛医头  头痛医头  头痛医头词条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词条  不能  不能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