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新加坡社区治理的特点与经验

  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社区,打通“最后一公里”,不仅有利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也有利于提升社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新加坡政府遵循“务实、求新、民本”的核心理念,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区治理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社区治理经验。

  明确重点 务实重行

  新加坡在建国初期面临着严峻的住宅问题,每户居民平均不足一间居室,居住条件恶劣,民众住房难的问题亟待解决,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改善民众住房条件,新加坡秉承“居者有其屋”的理念,推行了组屋制度,即由政府出资建造房屋,通过补贴和优惠贷款政策,使老百姓能买得起房。组屋社区大量涌现,民众受益匪浅,满足了民众最为紧迫的住房需求,这也构成了新加坡的社区治理基础。

  不仅如此,新加坡政府务实求进,以前瞻性眼光对社区进行科学规划,完善社区的服务功能。组屋所在的市镇就像一个大棋盘,严丝合缝,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便捷可达。棋盘中心是镇中心,紧紧围绕居民的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民生焦点,配建商业网点和“小贩中心”、文化娱乐、体育锻炼、医院等设施,公共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考虑到新加坡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所有的组屋、商场和公共建筑物之间都是用无障碍有顶棚的长廊相连,每一个楼群都有公交线路抵达,实现了居民区与公共区的无缝对接,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出行。

  积极探索 求新求效

  首先,治理理念及时更新。一方面,针对可能出现的贫富分界线,新加坡采取混合居住的理念。每一个片区既有政府组屋,也有私人公寓,二者交错分布在同一个区块中,有效避免了同收入层次居民的扎堆居住,防止富人区和贫民窟的形成。同时,又可以发挥组屋住宅区公共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方便私人公寓的居民使用组屋区各类服务,提高了公共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为打破族群间的隔阂,新加坡推行多元种族与宗教的和谐理念。按照不同民族人口比例嵌入式居住,建立种族与宗教的和谐互信圈,有效打破了族群之间的隔阂,为族群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创造了条件,降低了发生族群冲突的可能性,使组屋区成为社会融合与民族融合的平台。

  其次,治理手段不断创新。智慧治理是社区治理的有效手段,通过建设智慧社区,新加坡政府为居民提供了安全、舒适、便捷、现代化的社区环境,以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实现社区信息的共享,这其中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例如硬件方面,在组屋区修建装有电子车位监控系统的智慧停车场;在邻里中心安装智慧电风扇,根据环境温度、人流量和自然风势自行启动或者调节风速等等。再例如软件方面,居民通过智能服务端口,只需输入一个密码就可以享受到电子政务服务,包括住房申请、税务申报、工作许可、对政府服务的反馈意见和建议等,每个居民都能便捷智慧地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另外,新加坡的社区服务设施由政府规划,然后交由公司经营、管理和维护,政府只负责检查验收,实现了政府购买社区服务,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大大提高。

  以民为本 多元治理

  治理理念是人们进行治理活动的行动指南,有什么样的治理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治理行为。在新加坡的社区治理过程中,为人民而行动的理念贯穿始终,人人参与其中,共享发展红利。例如,在组屋用地的规划及利用科学便民方面,约1/3的土地用于居住或建设与居住相关的设施,1/3的土地用于工业与商业发展,其余的则用作建设道路、学校、体育场馆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配套公共设施。在组屋的结构设计方面,为防止居民产生隔离感、鼓励居民互动,组屋的一楼设计为架空层,作为居民公共活动的场地,也有的设计成提供便民服务的商铺;还有连通同楼层各户的走廊,除了起到连接楼层各户楼梯、电梯的通道之外,还可作为儿童游戏及邻居日常会面的场所。在组屋的建设及维护方面,组屋的翻新、环境卫生、绿化美化等公共设施建设重大事项,都由社区居民投票表决,只有达到75%以上支持率才能通过实施,满足了民众多层次的需求,切实提高了民众的归属感。

  新加坡的社区治理呈现出政府主导下的治理主体多元化模式,民意反映渠道畅通,充分调动了社会团体与公民的积极性,发挥着促进社会和谐、提升社会凝聚力、巩固执政党基础的重要作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新加坡社区治理的特点与经验  新加坡  新加坡词条  治理  治理词条  特点  特点词条  经验  经验词条  社区  社区词条  
海外社会

 历史性想象中的英国现代化

 在很多历史学家看来,英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个现代化大国,其现代化模式为日后许多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英国的现代化轨迹之所以被各国争相效仿,原因在于其历史发...(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