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俄国家改革与道路选择比较

  9月10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中信出版集团、《经济导刊》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协办的《俄罗斯之路30年——国家变革与制度选择》新书发布会暨俄罗斯问题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近五十余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

  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孔丹在新书发布致辞中谈到,俄罗斯是世界性大国,是中国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也是中国发展的一面镜子。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俄罗斯走过制度变迁30年之际。两国的改革实践证明,党的正确领导是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成败的关键。党的领导关键是确立正确的路线和方针,党的理论正确和牢固与否,直接关系着党的兴衰存亡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孔丹认为,中国学派的发展从根本上不能脱离中国发展的基点和归宿,中国学派对中国道路、俄罗斯道路、世界其它国家发展道路都需要去研究,不仅要提供对中国的认识,还要提供对世界的认识。此书深刻揭示了30年俄罗斯制度变革和道路选择,总结了其中的深刻教训,作者的研究和本书的出版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张树华作了《道路决定成败、制度关乎兴衰》的主旨发言。作为本书的作者,张树华院长结合30多年科研实践谈了“为什么要研究俄罗斯、如何研究俄罗斯以及如何看待俄罗斯”这三个问题。他认为,从历史上看,中俄两国有着400多年的交往史;从国际外部环境看,俄罗斯不仅是中国最大的邻国,而且在国际舞台上其政治影响力、军事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也是独一无二;从政治、思想价值来看,无论从国际共运史还是从科学社会主义这个角度,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都是值得研究和总结的。除此之外,当前,俄罗斯又是“一带一路”倡议中重要的关键性节点国家,所以中国学术界需要对俄罗斯研究予以重点关注。

  至于如何研究俄罗斯,张树华院长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当代俄罗斯发展道路跟社会转型、中俄经贸合作和“一带一路”倡议、世界格局变化、大三角关系和中俄战略等是当前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在苏联俄罗斯研究中,要避免照搬西式话语,摆脱西方思维范式和框架。

  最后,张树华院长以自由化意识形态、私有化、民主化悖论三个关键词谈了对30年来俄罗斯之路的分析,做出了思想决定命运、制度关乎兴衰、道路决定成败、路线关乎国运、政策关乎民心的判断。他认为苏联已经解体三十年,仍然是一面镜子,通过对苏联俄罗斯道路的研究,能够对中国走好自己的路有所启迪,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为改革开放再出发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党组副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李慎明研究员通过对美国战略和当前国际形势的分析,认为发展当前中俄关系至关重要,与俄罗斯结成更加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将成为应对挑战的重要战略之举。除此之外,李慎明研究员指出在世界大变革、大发展时代,学术界致力于国际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纵观国内外发展形势,保持国内稳定发展应成为重中之重。

  中国驻俄罗斯原陆海空武官、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王海运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回顾了苏联解体的历史。王海运认为充分认识俄罗斯历史以及30年来的经验教训,能为我们提供良好的镜鉴。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再次说明我们必须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联部原副部长周力指出,加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性与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这三方面的考量有关。对俄罗斯的研究要始终放在世界大格局中来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将思路打开,这也应该成为研究的方向和原则。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章百家研究员从历史研究的视角谈了自己对苏联解体的认识。章百家研究员提出,苏联问题尤其是苏联解体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史学界热点,中国改革和苏联改革之所以呈现截然不同的结果,除了有领导人个人能力的原因以外,还有改革重点的施行和国家民族构成等复杂因素,因此学术研究应客观深入地剖析事件内部细节、总结原因,以期能从苏联事件中借鉴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原所长吴恩远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际上是吸收了苏联解体的正反两方面教训。从现实意义来讲,研究苏联问题是为中国服务,从苏联的历史和现实、兴旺和解体来解释我们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此来确立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同时,吴恩远研究员指出俄罗斯改革之路发生变化的原因和启示、对苏联事件评价的标准规范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外马克思主义部主任李瑞琴研究员结合个人专业研究,谈了对苏联剧变原因的看法。李瑞琴研究员认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改革,而在于以什么样的思想理论指导改革,苏东正是在这个层面出现了问题。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国家及领导人从思想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关雪凌谈到了构建俄罗斯学话语体系的一些思考。她认为,研究的首要原则是坚持实事求是、深入调查;其次要有正确的立场和观点;最后就是如何用中国学术话语去阐释新概念、新思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副主任、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科研处处长王晓泉提出了中俄与国际垄断资本的结构性矛盾,决定了两国在国家改革和制度选择理念上趋向一致的观点。王晓泉认为,中俄两国看似各异却同样受到西方打压,根源在于两国均采取权力大于资本的运行规则,这点与西方截然相反。再加上两国体量较大,必然与西方发生结构性矛盾。因此处理好政府和市场、民主与主权的关系,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成为中俄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向。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田文林通过汲取苏联解体的教训,得出了走社会主义道路需要警惕的两个问题:一是政党执政要防止历史周期律重演;二是防止思想认识上的机会主义、形而上学。比对中苏改革结果的异同可以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关键在于代表性和有效性的有机结合,既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又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副教授王生升的主要观点在于阐述党的领导在经济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王生升认为,在任何经济形态上升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政治力量发挥领袖作用,对维持特定生产关系或是促进关系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对比俄罗斯的发展历史,中国制度优势体现在党对国家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也是抵御风险的重要保障。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陈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俄国家改革与道路选择比较  俄国  俄国词条  道路  道路词条  改革  改革词条  比较  比较词条  选择  选择词条  
海外社会

 邹纪平:世界医疗改革的误区

 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和医疗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必然,根子都是“钱”闹的。西方医学编造骗人的医学理论,以病赚钱是世界医疗危机的根源。如果医疗改革不去触动西方医学的错误...(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