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加拿大为什么要退出《京都议定书》

    事实上不仅加拿大,日本和欧盟也相继表现出对《京都议定书》的不热心,经济实力的今非昔比,是很重要的因素。

    老子云,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真是半点不错。就在大家普遍认为德班气候大会会开成例行扯皮会,《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将注定成为画饼之际,各方却在“最后10分钟拯救地球”,满腹委屈的欧盟,意见多多的中国,心思活动的日本,最后时刻回心转意的印度,甚至一直没真正加入过《京都议定书》的美国,都在一份“各国达成共识即产生法律效力”的协议上达成妥协,《京都议定书》的第二承诺期非但起死回生,且至少可维持到2017年。就在大家认为一切搞定,开始像忘记印度此前的暴跳如雷那样,淡忘加拿大在11月29日所说的“加拿大不会签署延续《京都议定书》”的话,并将之视作“框架公约”历次缔约方会议前后,各相关国家例行的漫天要价时,加拿大却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已经加入,却中途退出《京都议定书》的国家。

  当地时间12月12日,加拿大联邦环境部长皮特.肯特在加拿大国会宣布,加拿大“正式运用本国合法权利”,退出“马拉松般的框架条约谈判”和《京都议定书》,并且在“建立一个让所有国家承担减排义务的新减排路线图前不再加入”,肯特甚至称“《京都议定书》是达成全球性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方案的障碍”。

  作为著名的“环保大国”,加拿大曾是《京都议定书》的热心推动者,如今为何第一个跳出来拆台?

  首先,当初积极为《京都议定书》“搭台”的,是联邦自由党政府,而如今“拆台”的,却是联邦自由党的政治死敌——联邦保守党政府。不论哈珀或肯特都直言不讳,将当初推动“框架公约”归咎于“联邦自由党的好大喜功”,否定《京都议定书》,就等于变相否定联邦自由党的基本政治主张,自然是政治上的一记重手。事实上哈珀政府2006年初上台时,就流露出对《京都议定书》的不满,但当时联邦保守党是少数政府,下议院中支持《京都议定书》的几个党派席位之和超过保守党,哈珀只能隐忍。今年初的国会选举,联邦保守党获得多数组阁权,而联邦自由党则遭惨败,退居国会第三大党,对哈珀政府而言,退出的障碍业已扫除,自然可以想怎么做,便怎么做。

  其次,这和加拿大经济结构及执政党利益来源有关。

  加拿大的经济结构已由签署《京都议定书》时以制造业、高科技产业为主,变为以石油、林木等资源性产品出口为主,石油出口收益在经济中占极其关键的比重。比较特殊的是,加拿大石油资源中,有相当部分为油砂矿,这种矿的石油提炼成本数倍于普通石油,且开采对环境的污染、破坏相当严重,如果严格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规定,进行碳排放限制,则加拿大石油生产将受到致命影响,或减产,或成本继续提高,这都是如今的加拿大所无法忍受的。

  根据《京都议定书》“共同但有区别”原则,欧盟承诺在2012年将碳排放量在1990年总量基础上削减8%,美国7%,加拿大和日本则为6%,但据统计,由于高污染、高排放的油砂开采,加拿大实际碳排放量反倒增长了约30%,如果不退出《京都议定书》,则加拿大按规定将不得不缴纳约140亿加元的罚款,这显然是哈珀政府所不愿承受的。

  加拿大石油产业、尤其油砂产业的最大开采地阿尔伯特省是联邦保守党的大本营,最重要石油工业中心卡尔加里,更是总理哈珀的选区,正因如此,哈珀政府在事关“一桶油”问题上向来寸步不让:为了一条从阿尔伯特到美国德州的输油管,他们和美国方面反复扯皮;为了抗议美国奥巴马政府对加拿大石油生产的打压、钳制,哈珀日前表示,加拿大“不是美国的专属石油供应商”,有权在石油生产领域与任何国家合作,把石油产品卖到任何一地。既然连近邻兼“老大”的美国都不惜为了石油硬顶,区区一份《京都议定书》,又何尝不能为石油让路?

  此外,如今加拿大经济已下滑到G7的末座,这使得哈珀政府不愿再如此前自由党几届政府那样,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减排援助,相反,却执着地希望后者接受约束性减排指标。

  然而如果说,德班会议前夕、会议期间,加拿大的这种立场尚有不少附和者,在各方总算达成协议、《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起死回生的关键时刻,加拿大以一国之私“拆台”,就很难为国际社会所接受。

  加拿大能摆上台面的最大理由,是“美、中、印三国游离于约束性指标外”、“约束性指标不覆盖所有国家”,但根据德班会议最后协议,美、中、印三国都作了不同程度妥协,甚至原本最难统一的“覆盖所有国家的约束性指标”,也将在2017、最迟2020年生效,加拿大的这一遁词非但丧失了说服力,相反,由于德班会议协议文本最后规定“各国达成共识即产生法律效力”,换言之,即“各国达不成共识即不产生法律效力”。事实上,各主要国家的妥协,都是以其它国家的妥协为前提的,如中国接受约束性条款的前提,是其它工业化国家不退出《京都议定书》,而美国的前提则是中、印等同意《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结束后,发展中国家接受约束性减排条款,也就是说,各国的承诺是“互为因果”的,加拿大的毁约必将击碎这个“互为因果”,很可能令好不容易达成的共识,成为一纸空文,正因如此,中国、欧盟,甚至此前表达过和加拿大类似情绪的日本,都对加拿大的决定表示不满,图瓦卢等一些可能在海平面上升后遭逢灭顶之灾的岛国则更是怒不可遏。

  加拿大社会对减排、环保有高度共识,连日来媒体纷纷表达对政府决定的不满,各反对党更是口诛笔伐。但如前所述,减排意味着打压加拿大油砂业,而油砂业的繁荣关乎加拿大经济、执政党和哈珀本人的根本利益,在联邦保守党占据国会简单多数、且今年刚刚举行完大选的形势下,加拿大联邦政府很可能不顾国内外压力,把退出“进行到底”。

  和去年此时的哥本哈根大会相比,正在南非德班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显得相对冷清,这自然是因为一年来国际大事不断,且全球经济再露探底迹象,各国对纯属长线投资的环保、减排,不免无心过多关照之故。

  但冷清并非意味着没有热点:加拿大这个号称“环保大国”的国家,居然成为第一个公开表示将不签署《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文件的国家。11月29日,加拿大联邦环境部长肯特对媒体公开表示,加拿大“不会签署延续《京都议定书》”。

  尽管经济规模如今在G7敬陪末座,但在环保方面,加拿大素来以“高声大嗓”著称,在各类环保、减排平台上,往往是居高临下,指责它国“不减排”、“不环保”、“不履行国际义务”的积极分子,加拿大政府、国民也向以重视环保为荣。更重要的是,当初讨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时,加拿大和日本、欧盟,是工业化国家中最热心、最积极的,当时的舆论普遍认为,加拿大和日本对框架公约的坚持,和欧盟当时全部15国集体在2002年5月31日去联合国总部签字,是《京都议定书》排除重重阻力,最终得以进入第一承诺期的关键推动力。

  既然本身是重视环保、以环境好而自豪的“环保大国”,又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当初得以出台的大功臣,那么如今的加拿大联邦政府又何以“自毁形象”?

  首先,《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框架原则,是“共同但有区别”,即在历史上产生过大量碳排放的工业化国家应承担更多减排责任,而发展中国家则应优先照顾经济发展,同时工业化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帮助后者进行环境治理和减排。这在上世纪末加拿大经济情况良好的背景下,尚能为所接受,如今加虽号称“唯一逃过金融危机重创的G7国家”,但近年来相对新兴经济体、甚至其它工业化国家,加拿大经济增速缓慢,已成为G7中的“弱势群体”,甚至屡屡被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应从G7中让贤”,在这种背景下,让它继续《京都议定书》中所规定的义务,自己减排不算,还要出钱支持发展中国家搞环保,而后者反倒可以豁免减排义务,这自然让它觉得“吃不消”。事实上不仅加拿大,日本和欧盟也相继表现出对《京都议定书》的不热心,经济实力的今非昔比,是很重要的因素。

  其次,“排放版图”的变化,让加拿大感到心理不平衡。

  老牌碳排放大国美国,不论从任何角度看,都应是减排义务的最大担负者,但美国却一直回避签署《京都议定书》,名为“自律”,实则爱律不律,全在自己做主;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在讨论“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时,经济尚未起飞,当时被列入豁免名单,加拿大等国倒无多少争议,可如今这些新兴国家的工业规模和碳排放总量甚至超过许多工业化国家,但依据“框架公约”它们仍将继续享受“后发豁免”,倘签署第二阶段公约,允许《京都议定书》在2013年自然延续,这就意味着目前的状况将持续至少10年,显然,加拿大对此难以接受。肯特在解释加拿大为何不续约时表示,《京都议定书》让几个主要碳排放大国“逍遥法外”,加拿大对此不能认同,说的其实也就是这个道理。

  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宁可不要“环保大国”脸面,甘受德班大会与会者奚落,也要对《京都议定书》这个当年自己热心推出的东西说不,也有私心的考量。

  和当年不同的是,经过多年经济转型,加拿大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当初的以制造业、高科技产业为主,变为以石油、林木等资源性产品出口为主,石油出口收益在经济中占极其关键的比重。比较特殊的是,加拿大石油资源中,有相当部分为油砂矿,这种矿的石油提炼成本数倍于普通石油,且开采对环境的污染、破坏相当严重,如果严格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规定,进行碳排放限制,则加拿大石油生产将受到致命影响,或减产,或成本继续提高,这都是如今的加拿大所无法忍受的。

  加拿大石油产业、尤其油砂产业的最大开采地是阿尔伯特省,这个省不但是执政党——联邦保守党的大本营,最重要石油工业中心卡尔加里,更是总理哈珀的选区,正因如此,哈珀政府在事关“一桶油”问题上向来寸步不让:为了一条从阿尔伯特到美国德州的输油管,他们和美国方面反复扯皮;为了抗议美国奥巴马政府对加拿大石油生产的打压、钳制,总理哈珀日前表示,加拿大“不是美国的专属石油供应商”,有权在石油生产领域与任何国家合作,把石油产品卖到任何一地。既然连近邻兼“老大”的美国都不惜为了石油硬顶,区区一份《京都议定书》,又何尝不能为石油让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信然。

  还应指出,作为缔约国,加拿大当初的承诺,是在1990年排放值基础上,在2008-2012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平均值减少6%,但根据CTV电视台日前的报道,一些独立研究者表示,实际情况是排放量非但未减,还增加了约30%,显然,连第一承诺期都已毁诺,第二承诺期自更是承诺也罢,不承诺也罢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京都  京都词条  议定书  议定书词条  加拿大  加拿大词条  退出  退出词条  为什么  为什么词条  
海外社会

 美欧问题凸显世界失序加重

 回溯前瞻国际大势,世界不约而同纷纷聚焦西方发达国家。就连以往常常更多审视其他国家和地区风险挑战的美欧国家,也都更加担忧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发生的变局及其对世界...(展开)

海外社会

 中俄国家改革与道路选择比较

 9月10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中信出版集团、《经济导刊》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中国学...(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