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做人,向光而行
时光飞逝,忽然而已。
时间的脚步来到2023年,我突然间意识到,大学毕业已有整整40年了,着实令人感喟。算上大学4年,以及读大学前作为知青下乡的1年多,我工作后的岁月可以说完整经历了改革开放的过程。
4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是时代之烙印,尤为我们这代人所珍视。毕竟,如果抛开个人遭遇与得失来看,我们这代人年轻时激情怀揣的“为振兴中华而读书、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的人生理想,大体是实现了。
不过,时间过去了,就追不回了。所谓珍惜,并不意在回忆,而是志在未来。这段历程,对于个体而言,除了制度层面的革新,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观念的不断革新与变化——4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恰是一个全社会对市场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
我也想从观念转变的重要性、不同市场的差异,以及企业和银行的关系这三个维度,试图还原我作为一个个体所经历的社会切面,与时代变化。
“理解市场、认识市场”、“坚持本色做人,向光而行”。在数十年的工作经历中,这两点感悟时常相随。
最艰难的是观念的改变
改革开放,并不是一夜之间改变了一切,实则是一个艰难的推进过程。每一项改革,都不是一纸文件一步到位的。最艰难的是观念的改变,而观念又会影响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的改革。
举个例子。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给银行信贷工作带来了很大困惑。在解决了承包户的贷款难题后,又出现了个体工商户贷款问题。
首先面临的就是个体工商户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还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不仅专家学者在研究,银行基层工作人员也在研究。比如运输户,贷款买拖拉机跑运输,能算社会主义性质的吗?大家到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去寻找片言只语,以证明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个体经济。也有人证明运输户、跑买卖的,他们的劳动时间同样为商品增添了价值,因而他们的收入是劳动所得。
个体户贷款问题解决了,很快又遇到更大的问题,私人办企业能不能申请银行贷款。大家凭直觉认为,私人办企业是今后的方向,应该给予贷款支持。于是又有人在原著中找到根据,雇工多少人以下不算剥削,因此给这样规模的私人企业贷款是没有问题的。
撕开这样的口子,慢慢地给更大规模的私营企业贷款就顺理成章了。
摸着石头过河,是真需要勇气和胆略的。几十年后回顾当时的一些理论探索,不免觉得可笑。以今天的眼光看,这些问题根本算不上理论问题,只是一些具体工作问题,但思想观念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没有当时农行、信用社基层员工大规模思想观念上的自我突破,没有大规模信贷的主动支持,农村改革取得震惊世界的成果是不可能的。特别是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农村市场的发展等等,没有信贷支持是不可想象的。
现在,信贷支持中小企业,再不需要去分辨是社会主义的还是资本主义的。现在信贷支持中小企业是天经地义的,我们更多的讨论集中在怎么在遵循风险逻辑的前提下,创新支持方式和产品。
对人的管理是很微妙的事情
我总结自己的银行经历是:做过研究,做过业务;做过本币业务,做过外币业务;做过境内业务,做过境外业务;在支行、省分行经营部门(相当于市分行)、省分行、总行等各层级都工作过。
我1983年进入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工作。第一个岗位是农村金融研究所编辑。研究所虽不是具体业务部门,但在这段经历中,我更多地关注宏观理论和重大理论问题,能够从全局来看待具体的业务问题,避免就业务谈业务的局限性。同时,不受具体业务分工的局限,可以全面地了解和研究所有银行业务存在的问题。
这为我以后做业务工作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在此之后,我从研究所编辑岗位直接到基层行担任领导工作,随后参与筹备农行浙江省分行国际业务部、独立筹备农行浙江省分行营业部,此后还担任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国际业务部副总经理……
这些角色跨度大,很多工作亦是从平地起、由零摸索。不得不说,初入职场的研究所锤炼对于自己随后工作生涯中的全局视野形成了很好的奠基。
我也曾在中国香港工作一段时间。1999年到2004年和2010年到2014年,我分别担任中国农业银行香港分行副总经理和总经理。这两个阶段,都是香港比较特殊的困难时期,对于农行香港分行而言,前一阶段是由亏损走向盈利,后一阶段是大发展成为香港的十大银行之一。
总有朋友问我,在内地和香港工作有什么不同感受。我常说,我在香港工作,当我面对内地的领导、同事、客户时,我需要按内地的语言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与他们打交道,反之亦然。两个频道的切换不能乱,否则我很可能会把农行香港分行办成一家内地分行。
银行经营管理亦有差异。我一直认为,管理没有最好的方式,也没有永恒的法则。优秀的管理是对于某一个时间段内,各种因素的权衡,它要关注人性,永远是切合于当下的,需要应时、因地而变的。再换一个角度说,管理是一项不断打破旧平衡,寻求新平衡的艺术。
以香港员工为例,他们与企业并没有所谓的归属感,他们都很清楚自己的能力,以及自己能力的市场价格是多少。他们也很清楚一个公司中各个岗位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有一个后台员工曾跟我说:“前台客户经理拿得多,是应该的。因为公司有没有生意,有没有利润,关键要看他们的。我拿多拿少,是我的问题,只要老板给我的薪水和花红合适就行,其他人拿多少跟我没关系。再说了,如果公司生意不好,没有利润,我们大家可能都没有花红,甚至要冻薪减员。”
这应该也算是一种素质吧,或者说,是一种算账的格局。市场、法治,不仅体现在制度文本中,更需要浸润到每个人的意识和行为中。
对人的管理是很微妙的事情。人事管理,银行经营管理,并非一个套路通吃。许多制度、办法、原则,也可以不断创新。而作为管理者,要有情怀,要有激情,要有能力。管理者的情怀、激情、能力,会形成其人格魅力,凝聚力量。但管理者一定不能有幻想,以为你的人格魅力就一定能让员工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那是你的自私想法。
企业和银行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银行立足本业,支持实体经济,不是一句空话,更不应该是盲目的。
2014年8月,我在浙商银行工作,一天在报纸上看到新闻,浙江温岭一家海产品加工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即将倒闭的风险。根据报道,原因是企业为其他企业贷款提供保证担保,贷款企业因经营不善无法偿还贷款,银行向提供担保的企业追偿。
这家海产品加工企业一方面要履行承诺,另一方面也考虑到自身流动性充裕,代偿这笔担保贷款不影响自身正常经营,于是及时归还了这笔贷款。但意外发生了,这家企业的所有贷款银行因为这件事都停止了对它的新的授信,同时设法收回存量贷款。
在对新闻内容进行分析后,我认为这个企业老板是一个讲信誉的人,企业的生产经营应该比较正常,可以考虑救它一下,于是我让当地支行立即派人去该企业调查。我要求的调查内容是:1、企业产品是否适销对路;2、企业经营管理是否正常;3、企业各项财务指标是否正常;4、除了已经代偿的担保贷款外,是否还有其他对外担保;5、除了银行贷款外,企业是否积欠民间借贷;6、企业老板个人品行和管理能力如何?有无不良嗜好等;7、企业需要多少资金才可确保度过这次难关?
当地支行连夜派人前去调查,很快把情况报来:企业产品在北方非常畅销,货款回笼正常及时;经营管理正常;财务指标健康;没有其他对外担保,也没有参与民间借贷;老板在当地口碑很好,没有不良嗜好;这次需要500万资金渡过难关。但该企业当时不是浙商银行的客户。我当即要求支行与当地政府和监管部门沟通,要求其他银行不再抽贷,浙商银行提供500万元贷款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也为当地解决担保链风险提供一个方案。
贷款发放后,企业救活了,也使其他贷款银行的几千万贷款避免成为不良资产,同时一些原来已经抽贷的银行又回过头来给企业贷款了。更重要的是,当时各地担保链危机正在蔓延,这笔贷款为当地解决担保链困境提供了一个典范,受到了政府和监管部门的高度肯定。
银行立足本业,支持实体经济,不是一句空话,更不应该是盲目的。支持实体经济,首先必须对市场风险、企业风险等有深刻的认识,有风险管理的专业能力,在确保银行自身安全和盈利的前提下支持实体经济。银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也是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过程。
由这笔贷款,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多元化融资渠道的条件下,企业和银行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所谓关系,是相互的,不是单向的。我们要建立法治化的市场体系,就是要建立市场主体间的信任关系。
这需要企业及企业家深刻认知市场,尤其是金融市场的运作规律,认识不同融资渠道的特点和风险,以及这些风险对管理企业资产负债的影响。企业,无论什么所有制,必须赢得市场的信任。我们说企业家有冒险精神,是应该建立在信誉基础上的冒险,而不是拿自己的市场信誉做赌注。
从以上三个不同角度的回顾,是想说明,4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是一个全社会对市场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进一步高水平的改革开放,虽然困难重重,但只要不断提高对市场的认识,尊重市场、发挥好市场的作用,就能克服各种困难,取得成功。
还记得刚工作不久,一次去临海出差,当地支行一位老同志陪同我下乡调研。最后一天分别时,老同志很认真地感慨:我没有想到,你没有城里人、省分行人员的那种架子,很随和;也没想到一路过来你这么吃得起苦,每天走那么多路,坐拖拉机,甚至坐牛车,你也不皱眉头。特别是那天住村里祠堂,借来农民的棉被,地上铺了稻草,你就睡了。我那天没睡好,担心你不习惯,结果你睡得很好。
你的一言一行,别人是在看着的。以后的经历更证实了这一点。也因为这段话,几十年来,我始终坚持本色做人,向光而行,尽可能愉快轻松地处事待人。
当年吴淞码头一声汽笛,开启了我的知青生活。迷惘之际,我内心依然充满对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憧憬。这是年轻的好处,无论眼前多么黑暗,总是向往着未来的光。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依然年轻。我们每个人将崇高理想融入到日常工作、生活中,向光而行,理想终会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