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宋人对本朝冗官问题的认知

    三冗问题(冗官、冗费、冗兵)贯穿宋朝始终,被视为宋朝弊病而饱受抨击。其中,冗官问题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所带来的不仅是官僚腐败,而且包括财政不足、国力衰弱等。那么,对于如此严重的问题,宋朝有识之士是否认识到?是否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或者采取实际行动来解决?这种状况是否得到扭转?探讨宋人对冗官问题的认知,有助于我们理解当时的时代环境,便于对宋朝的冗官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宋初,冗官问题并不严重。因政权初建,宋太祖更关心时局稳定,于开宝三年(970)下诏,“与其冗员而重费,不若省官以益俸”,要求各地“以户口为率,差减其员”。而真宗朝之后,冗官现象开始凸显,逐渐成为朝野关注的问题,其原因大致有四点。

  第一,恩荫之滥。唐朝时,恩荫范围较小。至宋朝,范围从亲属扩展到门人、朋友等,荫补对象不断增多,数量不断增加。《宋史·陈良翰传》载:“成恭皇后受册,官内外亲属二十五人,良翰论其冗,诏减七人。”可见当时恩荫制度下得官之易,在减少恩荫人数的前提下,仍有皇后亲属十八人被授官。

  第二,科举之弊。宋朝科举制度与前代相比,取士数量大为增加。《宋史·选举制志》载:“时取才唯进士、诸科为最广”,此外还有贡举、武举、词科、童子举和宗室应举等科。宋太宗一朝,仅进士一科取士近万名。而且,宋朝还专为那些久试不中的科考之人设“特奏名”。这些科目录取的官员数量越来越多,冗官现象也随之产生。

  第三,磨勘之密。磨勘是宋代官员考绩升迁的制度。真宗时期,规定文武官职满三年,给予磨勘迁秩。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载:“今文资三年一迁,武职五年一迁,谓之磨勘。”但是,磨勘制度在实际执行中走样变形,“不限内外,不问劳逸……虽愚暗鄙猥,人莫齿之,而三年一迁,坐至卿丞郎者,历历皆是”。一般官员只要在任上没有过失,大都予以升迁,缺乏优胜劣汰的考核机制。

  第四,致仕之失。致仕制度即官员退休制度。宋代基本沿袭唐七十致仕之制。宋太宗时规定:“朝廷之制,七十致仕。”北宋初期,由于国家政权机构不完善,官员较少,“七十致仕”并未严格执行,《宋史·周执羔传》载:“明年(乾道二年)三月,告老,上谕曰:‘祖宗时,近臣有年踰八十尚留者,卿之齿未也。’命却其章。”可知宋代文臣致仕制度执行得并不严格。

  针对冗官问题,宋朝一些有识之士也提出了一系列革除冗官的建议措施。

  首先,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提出了“抑侥幸”,即限制恩荫为官的途径和数量。庆历三年(1043),颁布《任子诏》,要求对荫补官员进行铨试,只有通过考试的人,才能获得职务。

  其次,科举之弊,历朝都有。对于科举造成的官员增多现象,范仲淹等人在庆历新政中尝试改革科举制,“先履行而后艺业,先策论而后诗赋”。包拯强烈建议“澄汰冗杂”,要求科举考试公榜无名的全部免除,改进补阙方法等。

  再者,对于磨勘制度,范仲淹提出了“明黜陟”,要求京朝官只有在差遣任期满三年之后才能进行磨勘,并重新制定考查政绩的条件。王安石也对“不论其才之称否,而论其历任之多少”的现象进行批判,认为官员应按政绩大小升迁。在官员致仕方面,欧阳修建议对“年老昬昧、视听不明、行步艰涩”的为官者,坚决令其致仕。

  最后,面对越来越庞大的官僚队伍导致的冗费增加、机构臃肿等问题,一些臣僚多次上书陈述冗官带来的弊病。监察御史朱熠言:“境土蹙而赋敛日繁,官吏增而调度日广……欲宽民力,必汰冗员。”王禹偁言:“冗吏耗于上,冗兵耗于下,此所以尽取山泽之利而不能足也。”可见,冗官而导致的冗费问题已很严重,有识之士强烈呼吁进行改革。

  冗官并不是宋代独有的政治现象,但是宋朝的冗官数量却是最多的,冗官一直是影响宋政权稳定的一个因素。因此,革除冗官显得极为必要。有远见的官僚大多以“抑侥幸”“精贡举”“明黜陟”作为革除冗官弊端的主要措施。庆历初年,范仲淹亲自查看诸路监司名册,勾去不称职者的姓名。富弼则认为,这样的举措太过激进,劝说道:“十二丈则是一笔,焉知一家哭矣!”宋仁宗时,因“补荫之门太广”,“遂诏裁定,自二府而下通三岁减入仕者二千人”。元祐初年,根据苏轼、孔文仲的建议,“诏定特奏名考取数,进士入四等以上、诸科入三等以上,通在试者计之,毋得取过全额之半”。虽然这些举措在短期内收到了一定成效,但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冗官问题。有的举措甚至因操之过急,而严重影响了官僚内部的稳定。

  宋代最高统治者和士大夫虽然认识到冗官的危害,但裁减官员数量必然损害一部分官僚群体的利益,从而招致反对并导致政权不稳。朝廷既想解决冗官问题以维护统治,也要避免因阻力太大造成政局动荡。而保守势力既要维护自身利益,也要预防冗官造成国家根基不稳。两者各自的利益诉求形成政治博弈,也是造成改革措施立而废、废又立、进退徘徊的根本原因。

  冗官既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产物,也是造成宋朝积贫积弱的重要原因之一。终宋一朝,最高统治者和士大夫都对冗官弊端有着较为清晰的认知,却始终无法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这种现象与其治国理念具有密切联系,重文抑武、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的治国理念造就了官员的繁杂。虽然宋朝进行了一些变法,努力裁减冗官,但归根到底,不可能颠覆其根本治国理念。因此,终宋一朝,冗官不可能完全消除。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宋代国库收支与财务运行”(2019BLS00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宋人对本朝冗官问题的认知  宋人  宋人词条  对本  对本词条  认知  认知词条  问题  问题词条  
改革史话

 把握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方位

 把中国建成现代化强国,是中国人民为之奋斗了几代人的夙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在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令人振奋。在世界现代化发展史中准确把握...(展开)

改革史话

 从“通古今之变”看秦朝得失

 “通古今之变”是我国古代史学的一个好传统,也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的一句名言。其中的一层含义是,人们可以此为镜,运用“通古今之变”的道理,借鉴它成功的经验与失...(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