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近代化巨变
从世界历史的长河看,清代与历代王朝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不断地面对西方近代化的挑战。清代兴起的17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兴未艾,全球历史的帷幕已经拉开。清代灭亡的20世纪初叶,中国推翻帝制,走向共和,不断融入世界。从此意义上讲,一部清代历史,尤其是晚清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历尽曲折、艰险和苦难,不断走向近代化、走向新生的历史。
在17世纪中叶,当清代统治者挥戈入关、饮马长江,完成统一大业之时,当时的中国人认为这不过是王朝更替的故事,而丝毫没有意识到外面的世界正在发生着急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更没有意识到200年后的鸦片战争,帝国主义侵略的狂风暴雨会惊涛拍岸,并冲决封建帝国的大堤。
而在世界的另一端,西方的资本主义正在爆发式地加速前进。在清军入关的1644年,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已经一个半世纪,航海业和通信工具的渐趋发达,使人类跨越高山重洋,打破相互隔绝,从而为资本主义的扩张创造了条件。当人类进入18世纪后,历史的进程更是改变了迂缓迟慢的步伐而急剧前行,资本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性大跨越,使传统社会大踏步地快速跨进近代社会的门槛。在这期间,英国发生了产业革命,法国经历了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历经独立战争而诞生。这些伟大的历史事件快速送别了农业社会,迎来了工业化和近代化,震撼和改变了整个世界,从而成为人类历史的伟大转折点。
近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深远、最伟大的变革,人类仿佛一下子得到了打开宝库的钥匙,新的生产力像蛰伏地下的泉水突然喷涌而出,工农业产值几百倍、成千倍地增加。近代化犹如大海中的潮汐,往复推滚,永不停息,它席卷一切、带动一切、冲击一切,力量非常巨大,成果极其明显。18世纪以来的西方近代化浪潮激荡全球,缩小了不同国家、民族的地理距离,摆脱了古代世界中的彼此隔离而进入世界历史的漩涡,它使历史真正地变成了世界史。
中国在世界洪流中的应对和变革
在西方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同时,中国的资本主义因素也如沙漠中的小块绿洲,萌蘖初生,潜滋暗长。作为封建主义的对立面,中国的资本主义和近代化,受到了强大的封建制度、传统势力的打击和压制,帝国主义的侵略,又如雪上之霜,中国的近代化就是在这种极为复杂而特殊的环境下迈出了艰难步伐。西方的近代化是通过工商业的兴起、市民阶层的形成和产业革命的推动来实现的,而中国的近代化却是在中国逐渐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清朝统治内外交困、陷入巨大政治危机的形势下,由统治阶级通过新政的形式组织和推动的。鸦片战争后,清廷先后遭受了三次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发生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是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第三次是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三次打击所带来的影响之深、变化之巨都是空前的:农民起义和英法列强的坚船利炮,催生了洋务运动;甲午战败的奇耻大辱,催产了戊戌变法,而《辛丑条约》的城下之盟,则诞生了辛亥革命,中国从此一步步地走上近代化的道路。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硝烟渐去之时,为“剿发捻”和“勤远略”,清朝统治者终于在19世纪60年代扛起改革旗帜、开启洋务新政步伐。在奕䜣、文祥等朝廷大僚和曾国藩、李鸿章等地方大吏的推动、组织下,洋务新政以自强求富为号召,以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为起点,继之以民用工业并渐次展开: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揽外交和洋务新政。以“官办”的方式创建了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天津机器局和福州船政局等19个近代军事工厂,为陆海两军生产军火和舰船。以“官督商办”等方式开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上海织布局、汉阳铁厂等20余家民用工业,涉及航运铁路、煤铁开采、机器纺织、电报电讯等许多领域。创办京师同文馆和各类军事学堂等新式学校并选派留学,培养人才以供新政遣用。新式海军更是从无到有,其中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北洋水师共有舰船105只且技术先进、实力较强,规模位居世界第六、远东第一,是洋务新政的最集中代表,一如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被清廷认为是洋务新政的最大成果。
就在朝野上下普遍认为30余年的洋务新政成果丰硕,同光中兴富国强兵之际,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不仅使北洋水师殁于一击,更彻底粉碎了清廷虚幻的复兴之梦。泱泱中华惨败于“化外小邦”和割让台湾、赔偿白银2亿两的奇耻剧痛,使朝野上下受到极大震动和极大刺激,引发了深刻的思想解放,汇聚成一股巨大的强烈要求“大变、全变、聚变”的改革洪流。于是,在1895年春,以康有为的万言书和其领衔的数百举人“公车上书”为标志,维新变法序幕由此拉开。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积极鼓吹救亡、变法的推动下,经过全国各地陆续出现的各种学会、报刊的思想、舆论酝酿,维新变法终于迎来了它的高潮——戊戌变法。1898年6月,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全面推行新政改革。在政治上,广开士民言路,鼓励保荐人才,调整裁撤机构,提高行政效率。在经济上,设立商务局、农工商局等机构,支持兴办近代企业,整顿厘金弊政,保护商业发展,奖励发明创造。在军事上,裁汰老弱,整顿改革八旗、营勇,扩充海军、筹办团练。在文教上,废八股、改科举、兴学堂、倡西学。戊戌变法的快速全面推进,深深触动顽固官僚的切身利益和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快速激化了帝后矛盾,使这场持续103天的改革以谭嗣同等六君子喋血菜市口而宣告失败。暴风骤雨般的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开启了政治改革的闸门,成为之后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的大潮先声。
伴随着灾难深重的庚子事变,中国进入了20世纪。这个极为惨痛的世纪开端,标志着中国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不断的主权沦丧、国土割让、巨额赔款使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人民的深刻觉醒,全面进行政治改革以拯救危亡成为全民族的共同呼声。
伴随着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觉醒,在清朝专制政府之外,主张尊君重民的立宪派和主张推翻清廷的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逐渐成为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政治力量,推动着新世纪的历史车轮不断加快前进的步伐。为维持摇摇欲坠的专制统治,慈禧不得不在1901年重新举起新政的旗帜,实施其血腥镇压的戊戌变法的大部主张。1905年之后,内外交困的清廷以预备立宪为主旨,陆续推出一系列政治改革举措,并曾在前期给立宪派带来巨大政治希望,但清廷的虚以立宪、实则专制,使立宪派从失望到绝望直至最终走向革命。
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自19世纪末即矢志革命,先后组织兴中会和同盟会,提出了著名的三民主义革命主张,深刻揭露了清廷压迫人民、丧权卖国的极端腐朽本质,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清活动和武装起义,付出了巨大牺牲。革命派以掀翻天地的斗争精神,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不断宣传革命、发动革命,革命形势渐由星星之火而成燎原之势,终于迎来了武昌起义的爆发和胜利。
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后,中华民国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2月12日,清廷发布清帝退位诏书,宣告长达268年的清王朝的终结和辛亥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由军事近代化、经济近代化走向政治近代化和全面近代化,是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分水岭。辛亥革命的胜利,彻底终结了封建帝制,中华民族从此翻开了新的历史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