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社会文化体系中的特殊组成部分,公共文化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精神文化消费、增进公民文化认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40年来,党对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领导和推动,为我们继续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完备的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40周年来,党领导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取得了成功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创新,为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实践和理论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作为社会文化体系中的特殊组成部分,公共文化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精神文化消费、增进公民文化认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40年来,党对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领导和推动,为我们继续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完备的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纪元,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在党的领导下不断繁荣发展的根本要求。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新确立了文化事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新的历史时期文化艺术工作方针进行明确,为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复兴创造了积极的政治和社会条件,成为我国当代文化政策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这时期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根本任务。1986年9月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党的全会第一次从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建设的高度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行全面布局。这时期还确立了“以文补文”的基本文化政策。无论是1983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城市、厂矿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意见》的通知,还是1987年出台的《文化事业单位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都自发地指向了“以文补文”的文化政策。这一时期还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生产力,奠定了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复苏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改革开放在20世纪90年代正式进入深水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体制的改革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逐步将市场机制引入文化建设领域,推动文化事业朝着文化产业的方向发展。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纳入财政支持计划,逐步提高对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支持力度。国务院在1996年9月5日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若干规定》,明确规定了“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办法,通过财政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对文化事业的捐赠,通过安排专款的方式逐步增加对边远地区、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投入。这一时期开始布局基层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城市社区和农村地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事业。1998年11月26日,文化部出台了《文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对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做了统筹安排。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以人为本理念贯彻到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中来。进入新世纪,科学发展时代的到来让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事业开始进入了福利化时代,文化事业的市场化发展道路——文化产业化开始向更为科学也更可持续的文化福利化方向转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在200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6年3月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思路,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从自发状态到自觉状态的飞跃,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党和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上,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五年来,文化系统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决策部署,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等重大改革,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取得新突破,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得到新提升。据统计,2016年,全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44497个,比2012年增加621个,增长1.4%;公共图书馆3153个,比2012年增加77个,增长2.5%;博物馆4109个,比2012年增加1040个,增长33.9%;文物保护管理机构3318个,比2012年增加613个,增长22.7%。这时期基本公共文化设施逐渐完善。
改革开放40年来党领导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历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发展文化产业两个历史阶段,逐步实现了从计划体制到市场体制的艰难转型,并最终基本形成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及党的建设等协调发展的新局面,较大地改变了我国社会的文化面貌,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概括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创新实践经验主要有四条:
一是党领导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必须遵循经济与文化互动关系原理。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原理,社会文化是经济基础的反映,经济领域的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社会文化领域的变革,虽然社会文化的变革会比较滞后和缓慢。党在领导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注重建立起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文化体系,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将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
二是党领导公共文化服务事业要把公益性(即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福利性是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生命。党在领导公共文化服务事业过程中,必须确保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尤其是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要加大财政倾斜的力度。没有充足的财政保障,很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党领导公共文化服务事业要注重“软硬兼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既包括思想文化层面的“软”内容,也包括场馆设施等“硬”内容,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没有优质、健康和科学的“软”内容,“硬”内容再强大也毫无作用;没有畅达完备的“硬”内容,“软”内容同样很难为更多的人所了解掌握,从而作用大减。既重视思想文化层面的“软”内容,又重视场馆设施等“硬”内容,这是党领导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实现迅猛发展的重要经验。
四是党领导公共文化服务事业要注重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一个建立制度、遵守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动态过程。党在领导公共文化服务事业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制度建设,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备的文化事业管理制度,其中又包括很多种具体的制度,如公共图书馆制度、基层“两馆”制度、各类文化机构的组织登记制度及其所得税课征制度、公益性文化团体的经营制度等等,有效保证了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可持续性,很好地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
总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认识、领导和推动,紧紧围绕基本国情展开,实现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从自发状态向自觉状态的历史飞跃,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为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事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