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为何关于“盐”的争夺堪称古代“石油战争”?

现代社会,人们常把石油比作黑色的黄金,以显其珍贵。在中国古代,有一种战略物资,其地位堪比今天的“石油”,那就是盐。为了争夺盐的控制权,历朝历代大大小小打了无数次仗,成千上万的人因此丧命,有的还因此亡国。

食盐官卖

人必须吃盐,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而且,与其他生活必需品不同的是,盐只能买,一般老百姓自己产不了。

在古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盐的地位都很高,某种程度上相当于黄金了。古罗马、印度等国都曾实施过盐业专卖。古罗马帝国还曾用一部分盐来作为军饷,称作“薪水钱”。今天英语中的“薪水”一词就来源于此,英语中薪水—— salary 也是从食盐的 salt 演化而来。古希腊人、古罗马人经常用盐来购买奴隶。如果奴隶主认为某个奴隶劳动不行,就说:“他不值那么多盐。”

    中国古代,在春秋之前,虽然一直也把食盐作为国家战略物资,但对民间自由买卖食盐并不限制。到了齐国管仲时,这一状况被改变。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贤相。他推行的一项计策叫“官山海”,即政府要将大海里的盐、山里的铁都收归国有。他向齐桓公进言:盐是人人必须吃的,大王您的国土又方便产盐,如果朝廷垄断了食盐的生产、销售、流通渠道,即便将食盐价格定得很高,也不怕卖不出去了;这样在一买一卖的差价中,国家就能稳收盐利,大王您的国库充盈,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管仲的改革,就是实现国家对盐业资源的垄断。齐国果然迅速崛起,齐桓公也因此成为一代霸主。不过,汉朝初年时,政府曾允许民间资本经营盐业,此举造就了一大批富商大贾。司马相如的岳父就靠着盐井生意,积聚了大量财富,家仆丫鬟多达数百人。结果,到汉武帝时,因为对外用兵需要用钱,这些盐商集体哭穷,皇帝一生气,就把盐、铁全部收归国有,实行专卖,由政府直接组织食盐生产、运输和销售,禁止私人经营。

王莽时期,富商大贾贿赂地方官府,公开或半公开地“盗煮”,食盐国营出现松动,到曹操重新施行“国营”时,食盐私营已经持续了180多年。三国魏晋时期,各个政权吸取了春秋战国东方诸国“不煮盐无以富国家”的教训,纷纷推行强制性的“国营”或“军营”政策。

唐初,国力兴盛,财政收入的渠道很多,有一段时间,不光对食盐买卖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还免除食盐征税。可惜好景不长,安史之乱后,政府财政枯竭,只好重新打起了盐的主意。

与汉代那种政府负责产销一条龙、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政策相比,唐朝中后期的食盐政策有很大变化,简单说,就是盐场生产食盐,政府低价买、高价卖给商人,商人运输到政府指定的经销店销售。如果说之前的政策是政府统管,考虑到民生,盐的价格还不会太离谱,那么按照后面这种做法,商人自由售卖食盐,如果价格过高,老百姓就吃不起盐,就会寻求购买私盐

私盐如果做大,必然导致政府盐税减少。政府收入减少,就会继续提高食盐的批发价,同时加大打击私盐的力度。官与民的矛盾就这样逐步尖锐起来,直到不可调和。

官盐与私盐的PK

食盐的利润有多高,管仲曾说过,一家十口人,就有十口人吃盐,使盐价每升增加半钱,万乘之国每月就可多钱上千万。盐业如此高的利润,也引得无数人愿意火中取栗。

官府为了打击私盐,制定了严苛的刑罚。汉代规定,敢私自制盐者,割掉左脚趾。晋代,私煮盐的百姓判4年,官吏判2年。到了唐末,打击力度更大,唐德宗时,敢贩私盐一石的,处以死刑,后又规定,不仅贩私盐的人要处死,街坊邻居没有检举揭发的,受连坐之罪。最终,这种严刑酷法不仅没带来预期中的收入,反而把大唐江山给搭进去了。

    公元874年,著名的私盐贩子王仙芝聚众数千人,在河南长垣揭竿而起。不久,另一名私盐贩子黄巢也加入到起义的队伍中。黄巢家三代贩私盐,是个资深私盐贩子。后来,王仙芝战死,黄巢一个人带着队伍把当时的唐僖宗赶出长安,黄巢自己还登基当了皇帝。对于一个私盐贩子来说,这算得上达到了人生的顶峰。

元朝的命运与唐相似,元后期,朝政腐败,财政吃紧,于是拼命提高盐价,食盐收入在朝廷总收入中占据重要比例。盐价像坐火箭一样直线上升,最终引发了元末农民大起义。起义队伍中,要么起义头领自己是盐贩子,要么起义队伍中有很多盐工,所以有人说,元末农民起义,基本就是一伙私盐贩子在争夺江山。

后来建立明朝的朱元璋,属于非典型盐贩。他自己是农民,还当过和尚,但并没染指过贩私盐,不过他起兵的经费大多是私盐贩子提供的。1354年,他依靠私盐贩子给他提供的盐,到怀远换了几十石粮食献给他的上司郭子兴,然后才获得批准回老家招兵买马。结果就是这次回乡招兵,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徐达、常遇春、郭英等后来明朝著名战将,都是在这段时期获得的。从此之后,朱元璋独立拥有了自己的人马,开始参与到争夺天下的棋局中。

另一名典型的盐贩子是张士诚。张士诚,原名张九四,是泰州白驹场的亭民,也是世代以煮盐为生的人。白驹场是元末两淮29个盐场之一,也是张士诚干活的地方。这个盐场有个小领导叫丘义,丘义经常滥用职权欺负盐民,名声很臭。终于有一天,张士诚和3个弟弟,加上其他盐民共计18个人,拿着刀棍,把丘义给杀了,连带着把平时欺负他们的盐商、官吏10多个人也给一锅端了,跑到临近的草堰场,召集到盐丁数百人,公开举起了反元大旗。

还有个义军首领叫方国珍,浙江黄岩人,也是世代以贩私盐为生。与张士诚不同,他的起义带有很大偶然性,是在拒捕时杀了朝廷官员,不得已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不过,方国珍自己没什么文化,没有什么政治野心,也不懂得经营天下,所以就满足于在浙东沿海活动,以水军为主,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乘船逃跑,占岛为王。

方国珍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多数盐民的局限性。比如,黄巢也是这样,他攻克长安之后不思进取,未消灭分镇关中的唐朝禁军,又缺乏经济政策,最后被唐军击败。张士诚在起义后,也很快就开始改元称王,忙着给他的兄弟们分封官爵。反而是一开始实力最弱的朱元璋,因为有明确的目标,最后反而夺得天下。

不过,从另一个意义上说,这种小富即安的性格也不算是坏事。方国珍后来得以保全性命,后代还做了明朝大官,而张士诚却在与朱元璋的争斗中落得个自缢身亡的下场。

私盐贩子之间的斗争

盐贩子不仅跟朝廷斗,有时,他们之间也互斗。比如,黄巢起义就受到了当时另一名盐贩子钱镠的顽强阻击。钱镠是杭州临安人,也是个专业私盐贩子。史书载他“善射与槊,稍通图纬诸书”,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这样的能力素质在盐贩子中间自然算得上出类拔萃,所以成为盐贩子的首领。

黄巢起义后不久,官府兵力不够用,就招用民间武装力量,这时也不管这支武装原来是干啥的,只要反对起义军就是朝廷的人。钱镠的队伍就这样被招安,成为临安石鉴镇董昌的部下。黄巢兵临临安城时,钱镠献计,认为敌我兵力悬殊,不可力敌,只能智取,他亲自率领一队人马埋伏在黄巢必经的山谷中,狙杀了黄巢先锋军的头领,趁着义军群龙无首的空档,主动追击,斩杀数百人。之后,他放出风声,说临安的兵屯到八百里了。黄巢是外地人,不知道八百里是当地的一个地名,感慨道,一队人马我们况且打不过,何况屯兵八百里,于是就撤退了。

钱镠借此一战成名,之后晋升为吴王,安稳度过晚年。

安全着陆的钱镠,成为众多盐贩子的人生偶像。元末的方国珍与他命运相似。

方国珍虽然是最早起义的,但立场并不坚定,中间多次投降过元朝,并被利用来攻打另一个盐贩子张士诚的义军。这明显是朝廷借刀杀人的计策。不知为何,方国珍反而在作战中十分卖力。1357年,方国珍以江浙行省参政之衔领兵攻打张士诚部镇守的昆山。方在作战中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斩杀张士诚麾下二将,以五万水兵力克张士诚的七万陆军,兵锋直指平江府城。没过多久,张士诚也投降元朝,方国珍这才撤并回浙。后来才知道,方国珍并不是没看透朝廷的诡计,而是听说昆山城内有好多金银财宝,为了这些东西,他才拼命的。

此战之后,方国珍升任太尉、江浙行省左丞相,堂而皇之地当起了朝廷的一方大员,后见形势不对,再次举起反元大旗。期间,有人劝他组织武力,一统天下。他立马表示“吾始志不及此”,也就是说他从来没这么想过。朱元璋得势后进攻浙东他的老巢,他一触即溃,献地投降。尽管朱元璋很看不起方国珍,说方国珍这个私盐贩子,懒惰又惜命,总是首鼠两端。话虽这么说,方投降后还是被封为广西行省左丞相,得了善终,他的后人也都做了明朝的官,可谓是钱镠的复制版。

    另一名私盐贩子张士诚可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张士诚起义后,先后攻克平江、湖州、松江、杭州等地,之后在平江府自称吴王。朱元璋这个时候势力还不够强,特意派使者给张士诚送信,一来套套近乎,二来希望加强联合,合力抗元。兵多将广的张士诚根本看不起朱元璋,傲慢地拒绝了对方,并扣押了朱元璋的使者。

     朱、张从此结怨,并很快爆发战争。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被朱元璋围城,绝食而亡。张士诚被朱元璋挤压在苏南的狭小地带,动弹不得。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方国珍又来攻打,所以也难怪打不过方国珍的水军。为了报复朱元璋,他向元朝投降,被封为太尉。

虽然当了官,但张士诚仍旧保留有很大的自主性,拥有自己的军队。1363年,他攻占杭州,复称吴王,再次反元。朱元璋后来在攻打他前,曾给他写过一封劝降书。张士诚倒是挺有骨气,至死不降,数次突围未成,最后被俘,自缢身亡。

    元末算是私盐贩子活动的顶峰。明清两代,依旧实行的是官府专卖制度,虽然仍存在私盐贩子,但面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严密,更乐意成为游走在灰色地带的商人,不再把权势放在心上。而对于官府来说,也乐于让这些商人成为朝廷的代理人。乾隆时的两淮盐商,固定资本达九千万两白银,是朝廷两年财政收入的总和。有钱的盐商大多追求生活享受。当时有一名叫黄均太的盐商,吃一碗蛋炒饭,成本是白银五十两,之所以这么贵,是因为下蛋的母鸡每天吃各种最名贵的药材,配饭的鱼汤使用了32种珍贵的鲜鱼。

盐贩子为什么这么强

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朝代中,盐民一直过的比较苦。

比如在宋代,每到收盐的时候,分管食盐专卖的领导必去盐场严密监控,盐民想离开盐场出去办事,先脱光衣服接受检查,以免他们把盐夹带出去。这些盐民专业从事食盐制造,不交农业税,只交成品盐,政府每年发给口粮和少量生活费。

元代在盐场劳动的农民被称为盐户。盐户为世袭,不得改业,每年除了要向国家缴纳足额的食盐外,还要承担一定的差役,待遇比宋朝时还要差。元朝朝廷自己也认为,“煎盐、炼铁、运粮船户,较之其他,尤为劳苦”。所以古代的盐民,与种地的农民相比,某种意义上,已经与近代的产业工人相似了。

另一方面,贩卖私盐,毕竟是刀口上舔血的营生,不少私盐贩子有了钱,就招兵买马,组建自己的武装力量,形成贩盐集团。唐末的江淮产盐区,就有这么一伙人,他们全副武装,驾着大船在江河中畅行无阻,每到一处,就用抢来的财物换取食盐和茶叶,如果敢拒绝,就点火烧了房屋;碰到有朝廷设卡征税的关口,他们就直接武力闯关。由于实力太强,当地官府只能睁一眼闭一眼。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黄巢那样的大盐枭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谓高风险才有高回报,古代但凡能成为私盐贩子的,大多是些头脑活跃、胆大心细之人,他们既有钱、又有武装,为了运盐要和地方豪强、贩夫走卒、三教九流打交道,有的还和官吏勾结,因此当天下有变,一些有野心且嗅觉比较灵敏的盐枭就会乘势而起。这些人平时或在一起做工,或一起从事贩卖私盐的活动,组织性、纪律性都较一般种地的农民要更强,他们组织起来,更加团结,战斗力也更强。比如,元末绍兴山阴县的私盐贩子,为栽赃嫁祸给巡查的官兵,把自己的孩子给杀了,可见当时斗争之惨烈,也可见盐贩子有多狠。

往往也因为眼光和见识的限制,这帮人只能割据一方,最后被真正的具有更长远眼光的英雄吞并。无论是黄巢还是张士诚、方国珍,都没能逃脱这样的命运,反而是非典型私盐贩子朱元璋,最终夺得天下。

    从官盐与私盐斗争的历史看,食盐专营确实能够给政府带来稳定、可观的税收收入,但由于盐政中往往存在着巨大的权力空间,其带来的破坏力也是显而易见的。2016年,我国废止了盐业专营有关规定,允许现有食盐生产定点经营企业退出市场,允许食盐流通企业跨区经营,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放开食盐批发、流通经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堪称  堪称词条  争夺  争夺词条  古代  古代词条  为何  为何词条  石油  石油词条  
改革史话

 宋朝的市舶司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起步很早,但隋唐之前该项事务多由所在地方行政官员进行管理,朝廷没有设立专门机构。唐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海外贸易激增,朝廷意识到实行统一管理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