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群岛战役,发生在1950年5月25日至8月7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联合广东军区江防部队,为扫清退守万山群岛的国民党残余势力而发动的一次登陆战役。整个战役历时75天,先后展开数十次激战,共击沉国民党军舰4艘,击伤11艘,缴获各种舰船11艘,歼敌700余人,俘虏192人,全面夺控万山群岛。此役让国民党“依托万山群岛、封锁珠江口、策应内地、反攻大陆”的美梦彻底破碎,使珠江口的坚固屏障得以建立,令新中国南海的海防得到巩固,为我军陆海联合作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战役也是我人民海军在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第一次取得海上作战胜利。
正视弱势、分析优势,及时鼓舞士气。战役发起之前,我军在大陆战场势如破竹,锐不可挡,然而经历了金门战役的惨败后,我军对登陆作战一直心有余悸。而且,此次参战的海上装备实力敌强我弱,我海军配属有炮艇5艘、登陆艇11艘、运输船8艘,其中大部分是在战场上俘获的破旧船只。勉强算得上军舰的只有两艘,一艘是原美国制造的步兵登陆舰“桂山号”,排水量仅有258吨,舰载武器只有40毫米火炮两门;另一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制造的登陆舰“国楚”号。其余都是型号不一的小型炮艇和登陆艇,甚至连基本的航海仪器和通讯工具都没有,而且艇员大多数来自陆军部队,不熟悉航海登陆作战的战术。相比之下,驻守万山群岛的国民党海军都接受过美式训练,拥有大小舰艇30余艘,其中“太”字号军舰,一般排水量在1000至2000吨,速度可达18节,装备76.2毫米火炮和20毫米机关炮20多门,实力远远超过我军。装备上的差距进一步增加了我军的心理压力,必须想办法为参战部队树立信心,鼓舞士气。为此,前线指挥员在定下战役决心的同时,充分分析双方形势,认为岛上的国民党军队大部分是从海南岛溃退下来的,立足未稳,难以形成统一指挥。我海军虽然成立时间不长,力量薄弱,缺乏海战经验,但有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登陆部队又是海南岛战役的胜利之师。最后得出结论:应把握当前战机,迅速实施登陆作战,充分发挥近战和夜战的优势,有很大概率战胜装备上占优势的国民党军队。前线指挥部的决心迅速在参战部队传达,顿时注入了强大力量,有效解决了战前信心不足的问题。
因地制宜、调整部署,优化战前布局。本次战役持续时间较长,在最终决战之前,我军区分不同阶段展开了规模不等的作战行动,如突袭垃圾尾岛,解放大、小万山岛等,取得了显著战果,但也蒙受了一定损失。前线指挥员及时总结各个阶段的作战经验以及教训,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调整作战方案,确保战役最后的胜利。首先,在6月中上旬安排参战部队进行短期休整,吸取垃圾尾海战中舰艇相互失去通联的教训,组建由步兵、炮兵和舰艇指挥员参加的联合指挥机构,实施渡海登岛作战的统一指挥,达到统一协同动作的目的。其次,加强对国民党海军活动的侦察工作,掌握敌舰艇的活动规律。6月10日,第329团派出2个排的兵力,攻占隘洲岛、大小蜘蛛岛等岛屿,并在岛上设置了观察哨所,经过10多天反复侦察,基本上掌握了国民党舰艇的活动规律。最后,有针对性地调整部署,加强作战力量。主要是调整海军舰艇部队的军政干部,充实战斗骨干;加强已占领岛屿的陆军部队火力配置;改装其中4艘登陆艇,在上面架设山炮或57毫米战防炮;改装地方政府支援的趸船,架设100毫米加农炮,作为海上火力支援。至此,我军已经做好一切战斗准备,为敌舰艇布下了“口袋阵”。
巧用战术、机智勇敢,充分发扬火力。万山群岛战役的整个过程中,人民解放军机智勇敢、不畏牺牲的战斗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各级指挥员能够灵活运用战术,发挥自身优势,集中优势火力,有效打击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特别是垃圾尾海战中,在岛屿侧面海域待机的“先锋”号炮艇与国民党海军25号炮艇相遇,在火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我方炮艇全速逼近敌方,猛烈开火,直接将敌方艇长击毙。最先登上三门岛的我军炮兵分队则集中火力击伤敌方扫雷舰,同时我军海上的舰艇火炮和趸船上的100毫米加农炮向停泊在外伶仃岛港口的国民党海军舰艇集火射击,当即击沉敌炮艇1艘,击伤2艘。国民党海军驱逐舰“信阳”号、炮舰“营口”号等主力舰艇企图进行报复时,我军“福林”“国楚”、509号3艘舰艇,与三门岛上的炮兵分队密切注意敌舰艇动向,待其进入预设的伏击圈后,突然开炮,成功压制了敌舰艇火力。特别是“国楚”号舰与国民党先进的“永”字号扫雷舰遭遇时,临危不惧,沉着应对,快速将敌舰击伤。海上激战持续5个小时,我军取得了巨大战果,而战损仅仅是“国楚”号舰中弹1发,3人负伤。海上战斗的完胜,使我军得以占领万山群岛的绝大部分区域,残余的国民党海军全部逃回台湾,仅剩下孤守担杆列岛的国民党1个营的兵力,已经是强弩之末,不足为惧了。
万山群岛战役虽然是一次陆海联合登陆作战,但与常规登陆作战不同的是,它的主要战场在海上,海军作战力量基本上起到决定性作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自1949年4月23日成立以来,第一次在战场上成为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