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是如何转移的

  江南地区的开发,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

  考古学家喜欢用“满天星斗”一词,来形容我国新石器时期各地广泛形成各具地域特色的古文明的盛况。他们将那些已经被发现的数以千计的古文明遗址归纳成六大板块。在不同板块间,文明发展的速度是有差别的。相对而言,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无疑是中华文明的中心。因此,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将黄河比喻成中华民族的摇篮。典型地反映中华儿女对黄河这种自豪感情的文艺作品,自然首推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于1939年首次演出的《黄河大合唱》。这首交响乐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庄严地讴歌了中华民族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英雄气概,大大地鼓舞了当时全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志。

  考古学家发现,在同样被归纳为古文化板块之一的长江下游地区,也早就有了相当发达的新石器文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是于1973年被首次发现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大致存在于距今7000至5000年,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已经发展出相当成熟的稻作文明。二是早于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主要分布于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距今5300至4500年。良渚文化以其精美的玉雕器而闻名。近年考古学家还发掘出良渚文化时期的古城与大型水坝,更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

  自从长江下游这些发达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被发现,就有学者提出,以前我们只讲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并不准确。事实上,长江黄河这两条大河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尽管如此,自从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期,相比于黄河流域,长江地区的开发相对迟缓,却是事实。在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看来,江南“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因此“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经济开发明显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而且“江南卑湿,丈夫早夭”,自然环境也比中原地区恶劣。

  这样一来,长江下游地区古文明之发达与其秦汉时期的相对落后,似乎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反差,令人困惑。著名史学家许倬云就曾经著文《良渚文化到哪儿去了》发问。也有学者曾试图做出解释,例如以距今7000到6000年达到顶峰的卷转虫海浸、海平面上升的现象,来说明河姆渡文化发展似乎中断的问题。但是,不管怎么说,在人类农业发展的初期,相对干旱、疏松的黄土沉积平原,比江南的黏土湿地更容易开发耕作,是不争的事实。

  总之,在中华民族农耕文化发展的早期,黄河长江这两大摇篮相依而行。相对而言,长江流域的发展速度明显比黄河流域来得迟缓,但是在它的内部,蕴含着巨大的发展后劲。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与历史背景各不相同,发展速度相互间有一定落差。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往往会有某一特定的区域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学术界一般称之为经济中心,或者经济重心。由于受自然、政治、军事、人口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种中心或重心,随着历史的演进,它们的地位往往会上下波动,于是形成重心转移的现象。大致讲,中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是沿着黄河中游(关中)向黄河下游乃至长江下游这一路线转移的。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我国经济发展区域主要在淮河以北的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被称为中原地区,是古代华夏-汉族的起源地和活动中心。具体而言,从公元前六七世纪一直到公元七八世纪,我国的经济重心在黄河中游的关中地区。秦国占据关中,以此为根据地,最后才有实力扫平六国,建立统一的帝制王朝;汉唐帝国也以此为全国的中心,将国都建在长安。

  不过,这种状况后来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关中平原因国都所在,税赋沉重,开发过度,更兼战火兵燹,慢慢开始衰退;江南地区经过长期积累,人口增长,技术进步,更因为受战争等外界因素影响较小,发展加速,相比之下地位开始上升。从东汉后期开始,随着长江流域的不断开发,出现了新的经济发展区,人口数急剧上升,如太湖和钱塘江流域,鄱阳湖、洞庭湖周围及成都平原,都在不断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到了东晋、南朝时期,匈奴人刘渊起兵建国,洛阳、长安相继失守,晋王室南移到今日南京,北方汉人也都纷纷大批移居长江以南地区。在五胡十六国混战更迭时期,北方人民为避战乱又陆续大批南下。这就为南方生产增加了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使战乱较少的长江以南地区经济、文化得到迅速发展。

  江南的经济发展,到隋唐时期表现得更明显。隋炀帝开凿了北起涿郡、南到杭州的大运河,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把江南丰富的物产往北运调。而大运河一经开通,就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促进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到唐代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成为藩镇割据混战的角逐场所,社会经济遭到破坏;江南地区却比较安定,加上不断有北方人因避战乱移居江南,给江南增添了劳动人手。因此,在唐朝后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仍然保持迅速发展的趋势,粮食生产跃居全国首位。

  这样,由于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较北方优越,社会环境较北方安定,在南北方生产力水平日趋接近的情况下,一旦中原人民为避战乱大量南移,南方人口超过了北方,其经济发展速度也必然迅速赶上,并超过北方。这种情形大约在两宋时期出现了。到了公元12世纪后,南方人口已近北方人口的两倍,垦田数和赋税总额都超过了北方。商业发展到南宋时期发生了明显变化,西北陆路商道已让位于东南海道。只有畜牧业是北方经济的强项,手工业也是南北双方各有所长。古代中国长期以来是个农业国家,所以,全国经济重心的转移是以农业经济为标准的。从此,中国的经济重心就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在南方,相对而言,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即重心之所在,就是长江下游,即后来狭义的江南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是如何转移的  中国  中国词条  重心  重心词条  转移  转移词条  古代  古代词条  如何  如何词条  
改革史话

 毛泽东论新中国制度建设

 当历史的脚步走到1949年,中国革命的胜利已是指日可待。在这个重大转折关头,中共中央于1月6日至8日召开政治局会议,着重讨论毛泽东起草的党内指示《目前形势和党...(展开)

改革史话

 古代家训中的丰富内涵

 中国古代家训产生于先秦、成熟于两晋至隋唐、繁荣于宋元,至明清时期由盛转衰,迄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中国人历来十分重视家训的整理与记录。...(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