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南宋理学家朱熹,几乎无人不知,但说到另一位理学家蔡元定,熟悉的人恐怕就不多了。然而,蔡元定却是朱熹最佩服的人之一。当初,蔡元定问学于朱熹,对谈数语,朱熹立即惊呼:“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列!”佩服之情,溢于言表。
蔡元定少年聪颖,八岁能诗,日记千言,过目不忘,堪称神童。他从小接受儒家经典教育,及长,结庐家乡建阳县(今福建南平)西山绝顶,以蔬果野菜为食,忍饥挨饿,埋头苦学,著有《原辩》《律吕新书》《八阵图说》《皇极经世》等书多部,终成一代理学大师。
这位被朱熹初次见面就惊呼为“老友”的人,不仅著作等身,学问深厚,而且在南宋那些学富五车的大师级人物之中,他是最特立独行的一个。为什么?他好学问,却不好做官。
蔡元定与朱熹,一个结草庐于建阳西山,一个建精舍于建阳考亭,近在咫尺,常常对榻讲论诸经奥义,每至午夜时分。他们广博而深厚的学问,吸引着各地的学子云集,蔡元定也随之声名远播。当时的太常少卿尤袤、秘书少监杨万里,在了解到蔡元定的学问后,联名将他推荐于朝,朝廷随即下诏召他做官,蔡元定却称病坚辞。而且,为了躲避外界的骚扰,表达不为世俗利禄所诱惑的决心,他正式筑室于西山,作为读书和隐居的终身之计。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朱熹晚年,卷入了外戚韩侂胄和宗室赵汝愚的政治斗争,韩侂胄得势后,为打击政敌,开启了“庆元党禁”,朱熹被斥为“伪学魁首”,遭到罢官去职的处罚。朱熹门生学友,牵连甚广,一介布衣的蔡元定也难逃厄运,因他常在朱熹左右,终于于庆元三年(1197),“有幸”获得朝廷定性的一个“羽翼之罪”,平民之身的他,被流放到南蛮之地的道州(今湖南道县)编管。
蔡元定不仅是个特立独行的学者,更是一个坦荡率性的诗人。当时,朝廷下发了判决文书,州官县吏闻风而动,追捕甚急。而蔡元定呢?“不辞家即就道”,竟然连家人都不打声招呼,就赶往三千里外的道州。朱熹得知后,率数百门徒为他饯行。那些平日里因学问交流而建立了深厚师生情谊的学子们,见蔡元定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愤慨者、叹息者甚至悲泣者不少,蔡元定却泰然自若,“不异平时”,连朱熹都不禁感叹连连。
蔡元定看到弟子师友们一片悲戚,当场赋诗一首道:“天道固溟漠,世路尤险巇。吾生本自浮,与物多瑕疵。此去知何事,生死不可期。执手笑相别,无为儿女悲。轻醇壮行色,扶摇动征衣。断不负所学,此心天所知。”他不但自己无怨愤之悲,反而安慰同道们:“执手笑相别,无为儿女悲”,其内心的坚强和胸怀的坦荡可见一斑。尤其一句“断不负所学,此心天所知”,表现出了一代学人何等的自信!让人感慨,令人动容。
吟诗完毕,蔡元定慷慨上路,年过花甲的他,辗转数月,步行三千里赶赴道州,直走到双脚流血。来到道州后,气候不适,身体多病,蔡元定身心俱受摧残,但他依然继续读书,继续著述,继续讲学。第二年秋,蔡元定终因贫病交加,逝于道州,终年64岁。
蔡元定在给自己的儿子们的信中教育他们说:“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勿以吾得罪故遂懈。”而这,与其说是教育后代的勉励之语,毋宁说是他自己的写照,不怕嘲笑、不怕误解、不怕屈辱、不怕打击,他自坦荡磊落,且执著于学问追求,心无旁骛,至死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