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看近代北京 通古今之变

  相比于研究积累相对丰厚的古代城市,对近代城市的关注相对偏重在近代变化发展特征显著的沿海城市,比如上海、天津、青岛等。对于北京、西安、南京、杭州等由古至今连续演变的内地城市,对近代时期的学术关注相对集中在政治人物、纪念地保护、市政建设、社会生活、近代建筑保护与利用等方面。

  近代北京有怎样具体的特征值得回顾呢?从党史和政治角度会关注人物及事件,从教育角度会关注近代学府和学生运动,各有所重。笔者认为能体现城市时代特征、能综合汇聚学界和社会关注的要点有以下四个方面。

  城市的开放、城市风貌传承与建成区拓展。近代北京的城市开放一是体现在人口流动和增长,开放八旗营制和住籍管制。二是在建筑上拆除交通壁垒,打开城墙阻隔,把封闭园囿开放为市民公园,把故都风貌展示传播,通过摄影摄像和文字美术,在国际上为人所知。在面临城市发展与旧城风貌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大多知道梁思成、陈品祥提出西郊新建的规划思路,并为之回味和惋惜。而实际在1930年代,就曾提出过完整的保护旧城、在东郊西郊规划新市区的规划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建设实施,打开了城墙,后来命名为复兴门和建国门。从城市学科的学术研究上发掘历史知识点,有助于社会对城市发展脉络和惯性方向的理解。

  疏散城市功能、调整发展方式的再现。1928年的国都南迁,北平由政治中心城市转为文化故都,可以理解为疏解城市功能、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一次历史案例。为此,当时的市政长官袁良等身体力行,在各种不利的社会环境中,进行了故都文物整理和保护,提出《北平游览区建设计划》,与河北省协商拓展四郊市域的计划,力图改造消费城市为工商业生产城市。这些都是曾经付出的历史实践,值得今后的市政规划和发展在遇到相似进程时借鉴。

  对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启示意义。近代北京的市政概念自1901年警察的组建而起步,城区道路建设、街道卫生、地方捐税等近代市政事务出现。在1914年开始设置京都市政公所、京师警察厅分别管理市政和治安事务,城市财政初步形成。1921年曾公布系列法律文件,至1928年设置北平市,实现了制度保障下城市管理。在1928—1937年间,以及光复后的1945—1948年间,北平市政府颁布实施了很多市政管理的具体措施,《市政公报》印发周知,也有林颂河《统计数字下的北平》及陶孟和《北平生活费的分析》等详实的社会调查报告等渠道,向社会传递城市管理中真实生动又具体的信息。

  城市生活的体验和表达。目前的“北上广”面临着现实的城市生存压力,回顾“老北京”,在文学记忆和城市体验上似乎又是值得留恋的舒适。具体内在的因素是怎样的呢?当时的分析有“三十年代的北平虽然是个衰退中的城市。但从明代永乐年间开始做了五百多年首都,一下子丧失了这一地位,过剩的建筑、设施、用品、行业、人员劳动力,不知有多少”。因此,“在这个城市里的日常生活,却相当舒服;这是当时的北平之值得眷恋之处”。在传承历史文化风貌、传承城市历史记忆的过程中,当时不同阶层、不同居住条件的市民的体验和表达是多样的。由此,在应对来自城市内外、社会各界各种诉求和期望时,合理有效地实施城市治理能力,也需要城市社会调查研究的保障,准确理解民情民意,以促进城市的和谐治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看近代北京 通古今之变  北京  北京词条  古今  古今词条  近代  近代词条  
改革史话

 曾国藩的三个爱好

 读曾国藩日记,你会有一个感觉:这个人特别肯掏心,他这一天干了什么,喜欢哪种东西、讨厌何种行为,开心还是郁闷,写得一清二楚,决不藏着掖着。  曾国藩在为父亲丁忧...(展开)

改革史话

 简政放权的创新实践

 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将服务窗口、服务机制拓展到PC端和移动端,走出一条“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快递送、不见面”的新路径,其本质是“互联网+大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