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重大理论观点,对各方面、各领域的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精髓,其中蕴含的科学方法论更是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毛泽东早在1934年就指出:“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这句话形象生动地强调了方法的极端重要性。科学的方法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在变幻莫测的事物发展中就有了“方向盘”。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重大理论观点,就各方面、各领域的深化改革都作出了总体部署,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精髓,其中蕴含的科学方法论更是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也是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的逻辑起点和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这一论断表明,问题是改革的缘起,解决问题是改革的目的。改革不属于主观愿望,不会凭空产生,而是从客观存在的问题出发,有着深刻的实践基础。全面深化改革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坚持问题导向首先是发现问题。邓小平讲过,发展起来以后遇到的问题并不比不发展时候少。比如说,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就是在发展以后产生的问题。发现问题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要方面。在当前形势下,要坚持“两个改起”,即“改革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对于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不回避、不退让,更不能敷衍了事。发现问题的目的是解决问题。问题找对了,才能“对症下药”,解决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让全社会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果,真正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如果缺乏问题意识,没有问题导向,全面深化改革就容易空对空,就没有针对性,不能产生实际效果。坚持问题导向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体现的是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因此,以问题为导向谋划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
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方面,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就规定了改革的总方向。在改革实践中,无论是哪个领域、哪个行业的改革,都不可偏离这一总目标。在旗帜、道路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必须态度鲜明,立场坚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更张”。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并不意味着自我封闭。任何彻底封闭自身,试图依靠自身发展的想法都不可取,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将落后。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扩大对外开放,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论坛的讲话,进一步释放了中国扩大开放的重要信号。当前世情国情变化,中国由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从吸引外资为主转为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并举,更加全面、更加广泛地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要进一步扩大开放,通过开放促进改革。在扩大开放问题上,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和战略自信,不因一时一事或某些人、某些国家的言论而受到影响,同时更重视风险管控的能力,以“管得住”作为“放得开”的前提。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马克思认为,只有社会革命才是真正的革命,政治的和哲学的革命也必然以社会革命为依归。在马克思看来,政治革命只是通往社会革命的手段,社会革命才是终点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之所以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就是因为还要继续进行社会革命,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在社会革命的过程中,势必会存在各种利益冲突,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平稳有序化解这些利益冲突?就是要重视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奉法者强则国强”,改革的“破”与法治的“立”结合起来,才能使改革于法有据。“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也是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思路的立足点。市场经济是以契约精神为核心的法治经济,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关系,就是要尊重市场规律,规范“有形之手”使其收放有度,有效激发企业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全面深化改革着眼于“全面”,重点在“协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就需要有管总的目标,也要回答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结果这个问题。”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强调的是各领域改革作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精准把握党领导下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在结构和内在规律;另一方面,在改革实践中加强各领域改革的联动和集成,实现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特征,也是实现改革目标的基本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就是由各种事物相互联系组成的统一体。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以及党的建设等多个要素,随着各领域的关联度和依存度不断增强,改革就越需要深入,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任何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改革系统各要素既有各自的地位,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具有复合联动关系的系统工程。因此,从系统的整体出发,进行整体谋划,全方位推进各要素发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
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
全面深化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各种管理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加强顶层设计,从宏观层面进行谋篇布局,明确改革的目标、任务和路径,能够有效避免因改革方法错误而导致不可挽回的颠覆性错误。
顶层设计是重要的改革方法,但也不能忽视基层探索和群众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如果不及时把行之有效、适宜推广的实践经验和做法上升到制度,就可能造成改革脱离群众、脱离实践,使改革的目标无从实现。一方面,顶层设计是在基层探索的基础上所归纳、总结、提炼后形成的总体规划。基层探索要为总体规划提供实践根据和具体经验,防止顶层设计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顶层设计也需要在基层实践的检验、反馈与调整中不断完善,离开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全面深化改革便寸步难行,而且没有实践意义。只有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改革相统一,形成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之间的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充分调动基层群众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积极性,才能激发基层改革的创造性,提高公众对改革的满意度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