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郭先生和中山狼的故事人们都耳熟能详,中山狼几乎是忘恩负义的代名词。后来《红楼梦》中一句“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的判词更加确立了中山狼反面典型的形象。
中山狼的故事来源于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简子到中山狩猎,猎物“中山狼”负伤而逃,穷途末路中被东郭先生救下。故事中有三个关键角色:一是赵简子,也就是赵鞅;二是中山狼;三是东郭先生。赵简子确有其人,是晋国重臣,“六卿”之一,赵氏族长。那么中山狼这条会说话的狼是有所指代吗?春秋战国之际,除了逐鹿中原的几个大国之外,还有一个国家,其地缘格局独特,地位举足轻重,这就是中山国,也被称为鲜虞。它起源于西北戎狄,主体原是陕北高原上的白狄部落。那么中山国和中山狼之间是否有关系呢?
春秋末期,秦晋之好逐渐转变成秦晋争霸。两个大国都意识到与西北地区保持稳定是争霸中原的前提,都高度关注整合西北方向的戎狄诸部。秦和戎狄结下的梁子很深,秦襄公等多代秦王甚至死于对戎狄的战事。秦穆公是一代雄主,得到熟悉戎狄情况的由余辅佐,精心谋划后采取刚猛的整合方式,高歌西进,“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的大力扩张让与之毗邻的白狄部落感受到了咄咄逼人之势。
同是扩张,晋国对戎狄的态度有所不同,祭出了“和戎”之策,缓缓吸纳整合戎狄部落。与秦穆公同时代的晋文公重耳,身上就有戎狄的血脉。史书记载,晋献公“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晋献公晚年所纳骊姬也是戎狄之女,生下公子奚齐。从某种角度看,晋献公晚年之乱,是整合戎狄阶段性紊乱的缩影。晋献公之后的百余年,晋国吸纳戎狄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下,到了晋悼公时期,“魏绛和戎”,整合戎狄有了制度性成果。受到秦国挤压的白狄部落,很可能就是在这期间跨过黄河和吕梁山脉,向晋国北部靠拢,成为中山国的前身。在秦晋争霸的形势下,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此时晋国对白狄部落应该是宽容的。但是没有想到的是,这颗“小种子”发展迅速,在晋国的眼皮底下很快壮大起来。公元前506年,史书中出现了“中山国”之名。
当晋国逐步完成了对山西高原戎狄诸部的融合后,中山国这个“国中之国”就显得如鲠在喉了。无论是统一的晋国,还是分家后的三晋,都在寻找机会拔除中山国。赵氏控制的区域和后来的赵国与中山国接壤,所以赵氏除灭中山国的愿望更加强烈。在中山立国后不久,公元前505年和公元前504年,晋国就已经两次进攻中山。公元前489年,赵简子隆重登场,“帅师伐鲜虞”,大破中山,首次沉重地打击了中山国。随后,晋与中山战事不断。公元前459—前457年,晋六卿之一智瑶伐中山,“取穷鱼之丘”。公元前408年,魏之名将乐羊、吴起伐中山,苦战三年,占领中山全境。中山第一次灭国,残部退守太行。
中山地处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交汇处,地缘格局独特,魏、赵、韩、燕、齐都想最大限度地利用中山,牵制对手。同时,中山自身不懈努力,在公元前380年复国成功。此时,中山定都灵寿,倚太行之险,扼冀晋咽喉,把赵国领土分为了南北两部分,成为赵国的心腹之患。公元前377年、376年,赵国两次进攻中山国,都没有太大收获。直到著名的赵武灵王励精图治,胡服骑射,国力大振,终于在公元前296年攻灭中山。
两百年间,中山国坚忍不拔,夹缝中求生存,几乎成为打不死的“小强”,甚至一度成为“千乘之国”。在这期间,中山国借助大国,采取灵活多变甚至是反复无常的外交战略,是不可避免的。这让最先容纳中山的三晋头疼不已。或许这成为赵国将中山国比喻为中山狼的主要理由,增强赵灭中山的正义性与合法性。在真刀真枪的战场攻伐之外,舆论战也在如火如荼地同步进行。中山狼的传说,或许就是当年宣传战的遗物吧。
先声可以夺人,先声也可以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