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三国马钧“砲车”的应用

  翻阅古籍野史、方志传说,华夏先祖们制造过一种被称为“砲”的远程射击武器。这种砲就是抛石机,曾被古人称作“军中第一攻击利器”,从作战形式上看,它完全可以被认作是近代火炮的鼻祖。

  威力巨大的抛石机

  历史学家何炳棣说,这种砲车抛石机的机构制造蓝图保存于《墨子》本书、《通典》和《武经备要》诸书。其威力之大,射程之远,命中率之高,部分地反映于它摔背长度的30至35尺之间。这种砲车抛石机的发明和使用,在古代世界的战争史上是无与伦比的。

  另有传说称砲车发明于西周,但让它真正应用于战争,是春秋五霸越国范蠡的改造。《范蠡兵法》记载,砲车是一种抛掷石头或石弹的攻城兵器。古代“砲”字的本义,就是抛的意思,故叫“砲车”。据说,当时已经可以用砲车将重达6千克的石头抛至100多米远的地方,这比单靠体能徒手扔掷石块远多了。

  用砲车抛掷石弹,在冷兵器时代,其杀伤力是令敌军在瞬间遭到“天石雨”般的打击,自然打得敌人丢盔卸甲、伤亡惨重、溃不成军。更让敌军难以承受的是被抛出的石弹在空中有响声,噼里啪啦如炮响,令军士将帅心惊胆战、丧魂失魄,哪里还有什么战斗力呢!

  其实,抛石机的原理非常简单,它实际上就是一种依靠物体张力(如韧性好的竹、木弯曲时产生的力)抛射石弹石丸的大型弹射器。这种典型的靠扭力发射的抛石机,大致由三部分构成。

  首先是在地上立定坚固沉重的长方形框架,然后在其前端装上两根有横梁的结实的柱子,加上一根直立的弹射杆;弹射杆的下端插在一根扭绞得很紧的水平绳索里,绳索绑在长方形框架的两端,正好位于支撑架下面的位置。平时绳索使弹射杆紧紧顶牢支撑架上的横梁。弹射杆的顶部通常做成勺子的形状。弹射时,先用绞盘将弹射杆拉至较近水平的位置,再在“勺子”或皮弹袋里放进岩石块或其他种类的弹体。当扳机装置松开绞盘绳索时,弹射杆便以很大的力量恢复到垂直位置,并与横梁撞击,利用惯性将弹体以弧形轨道弹向目标。这种“砲”的威力集中体现于它弹射而出的石弹砸击。

  砲车作为攻城拔寨的有力武器,用它可抛掷大块石头,砸坏敌方城墙和兵器;而越过城墙进入城内的石弹,可毁伤房屋和敌兵,具有相当的杀伤力。这种砲车除了抛掷石块外,还可以抛掷圆木、金属等其他重物,或用绳、棉线等蘸上油再缠裹在石头上,点燃后抛向敌营,烧杀敌人。即使在火器出现后,砲车也并没有立即从战争舞台上消失,人们还是利用它“力气大”的特长,用来抛射燃烧弹、毒药弹和爆炸弹。

  但早期砲车有个很大的缺陷,它必须在敌人阵地前埋设,而操作人员在敌人的弓箭射程内施工,容易导致伤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种带轮子的抛石机应运而生。它可以在作坊里批量制成,不需临阵架设。对此,《三国志》中曾有过描述。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曾用这种威力强大的砲车攻击袁军。

  史书记载,建安五年(200年),曹操率军在官渡迎击袁绍军队的进攻。当时,袁绍率10余万步卒和骑兵攻占黎阳后,连中曹操之计,锐气受挫,于是变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企图以优势兵力迫使曹操决战。袁军兵到官渡,依托沙丘修筑工事,并利用营中土山,造高弩,以众多的弓弩手居高临下,向曹营发射箭矢,使曹军处于被动挨打境地。为了打破袁军的远射优势,曹操集中了一批能工巧匠,造出了装有轮子的砲车,利用夜色掩护,突然在袁军营垒前展开攻势。顿时,无数石弹飞入袁营,坚固的高弩被砸了个稀巴烂,大量弓弩手中弹丧命,小土营成了被打击的大目标,袁军的工事再坚固也经不住石弹砸击,损失惨重。砲车为官渡之战中曹军大获全胜发挥了重要作用。

  效率极高的车轮砲

  虽然砲车作战杀伤力较大,但使用起来仍有些兴师动众。它的效率相对较低,尤其是抛射时投入兵力较多,操作不方便,临战时往往贻误战机。于是有人动脑筋将它改进成连续抛射的兵器,他就是曹魏阵营中那个名叫马钧的机械发明家。

  史料记载,马钧是三国魏国扶风人,曾创制过如织绫机、提水车、指南车等机械工具,因在传动机械方面造诣很深,人称“天下之名巧”。在一次蜀魏交战结束后,马钧看到缴获的战利品中,有许多连弩,据说是诸葛亮组织工匠制造的。他认真而仔细地研究了这些连弩的机械部分,很受启发,认为这种弩机威力还可以提高好多倍。于是,他苦心钻研试验,利用车轮不断转动的原理,终于制成了“车轮砲”。这种转轮式抛石机,能将石头连续射出去,加大了发射频率,提高了砲车抛石的杀伤破坏威力。

  这种车轮砲的威力相当大,效能比单个抛石机提高十几倍。它的构思相当巧妙,设计也很合理,结构有独特之处。如安装了转柱,便于车轮转动,并采用骡驮,运送转移,方便灵活,一架车轮上可装36发石弹,一骡驮两轮,就有72发。9个射手可以连续操作发射这么多石弹,其威力可谓大矣!

  在官渡之战后的400余年间,历朝历代攻城守隘的战斗中,几乎都有“砲车”的身影。

  唐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在东定中原战争中率军攻打隋都城洛阳时,使用了抛石车,抛射多枚重约30千克大小的石弹,射程可达200步。

  贞观十三年(639年),西域高昌国公然对抗唐王朝,李世民下诏令唐军长途奔袭,攻打远在7000里之外,且“涉碛阔二千里”的高昌城池。在攻城过程中,唐将侯君集利用先进的攻城武器,“遂刊木填隍,推撞车撞其睥睨,数丈颓穴,抛车石击其城中,其所当者无不糜碎,或张毡被,用障抛石,城上守陴省不复得立”。唐军的攻城气势连苍天也为之震撼,是夜有一光芒四射的流星坠落于城内,高昌军愈加惶恐。此后,唐帅登临五丈余高的“巢车”,作为引导砲车的观察哨,指挥作战。瞬间石如雨下,高昌城内无人敢于走动,只得缴械投降。

  1234年,金军攻打汴梁,架砲车数百台抛石,昼夜发射,所发射的石弹几乎填平了北宋首都的护城河。

  1283年正月,元军在进攻南宋的关键一仗中,先对樊城发起总攻,以熟悉水性的士兵潜入水中沉木断索,烧毁浮桥,切断其与襄城的联系。接着兵分多路,配以威力大、射程远的新式砲车抛石,水陆夹攻樊城。北面战舰直趋城下;西南面元军冒死强攻,终使樊城陷落。随后元军移师,加紧围攻襄阳,以砲车抛石不断地轰击城楼。次月,南宋主将见突围无望,终以城降。此战突破了南宋战略防御体系,为元军长驱直入南宋腹地打开了通道。

  车轮砲的出现,是射击兵器由单发到连发的最早尝试,这为火炮向连动式发展提供了早期准备。此外,古代还陆续出现了与车轮砲抛石相类似的“攻城槌”“搭车”“塞门刀车”“折叠桥”和“尖头木马”等新型作战装备。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三国马钧“砲车”的应用  三国  三国词条  应用  应用词条  
改革史话

 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40年来,我们国家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关键在于始终坚持了正确方向。站在...(展开)

改革史话

 机构改革是一场政治考验

 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关键少数”坚决拥护改革、带头落实改革,是确保改革方案收获实实在在成效的重要保障  1985年军队“百万大裁军”时,当时我所在的部队被降格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