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渤海走廊”:连接延安的红色生命线

  昌邑地处山东半岛西北部,是连接胶东和内陆腹地之咽喉,自古就有“胶潍走廊”之称。抗日战争期间,党在山东昌邑、潍县、寿光三县北部开辟了东起胶莱河、西至寿光县东北部榆树园子村,主体为昌潍根据地、中心在昌北的“渤海走廊”,架起了胶东根据地、沂蒙根据地和延安往来的“红色生命线”。

  “渤海走廊”形成的历史背景

  全面抗战开始后,山东响应党中央号召,积极发动武装斗争,加快各根据地建设,在齐鲁大地逐步创建了鲁中、胶东、清河等抗日根据地。在日伪顽的反复“扫荡”“蚕食”下,夹缝中生存的根据地相距较远、联系困难,还没有连成一片并且不巩固,这就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安全畅通的交通线,方便在军事上互相援助支持。同时,地处沂蒙山区的鲁中根据地,作为全省军事政治中心却相对封闭、地瘠人贫,位于延安的党中央、边区政府和军队在那个时期经费也异常紧张,而胶东地区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特别是山东招远是当时全国黄金的主产区,登、莱两州黄金产量更是占全国总产量的89%,胶东地区的财力、物资恰是省委和党中央所急需的战略资源,建立秘密输送渠道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此,中共山东省委决定,尽快打通“渤海走廊”,畅通胶东与鲁中、清河之间的联系。此后,在清河、胶东区委和山东分局关注支持下,随着党政军建设的加强,“渤海走廊”逐渐建立起来。

  保卫“渤海走廊”开展的伟大斗争

  “渤海走廊”开辟创建于最为艰难的抗战相持阶段。我英勇的昌邑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不怕牺牲,确保了“渤海走廊”的安全畅通。

  一是发挥党的领导核心和中流砥柱作用。昌邑是山东地方党组织较早开展活动的地区之一,抗战前一年成立县委。抗战开始后,在中共鲁东工委领导下,昌邑发动了著名的瓦城起义,成立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后与第八支队合编后东征西战,为巩固、形成胶东和清河抗日根据地发挥了显著作用。“渤海走廊”形成后,胶东、清河以及后来的渤海区委高度重视昌邑党的建设。到1942年,全县已在19个乡、34个村建立党支部,党员总数1043人。无论敌人多么残暴、形势多么严峻,这些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始终站在对敌斗争第一线。从1940至1943年,昌邑先后重建改建了7次县委,包括第一任县委书记张智忠、副书记王炳亮等在内的十几名党的领导干部光荣牺牲。正是他们身上所具有的英勇无畏、敢于牺牲的精神,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树起了光辉形象、播撒了革命火种,使他们在保卫“渤海走廊”中看到了希望、感到了力量,坚定了一心一意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和行动。

  二是广泛发动武装斗争。当时我党政军民面对的是数倍甚至十几倍力量的敌人,“渤海走廊”沿线基本上是一望无际、毫无遮掩的盐碱海滩。就是在这种敌强我弱、地形不利的条件下,我英雄的党政军民遵循人民战争思想,创造性地开展了以改造地形、健全情报网络、伏击歼敌、围困据点、破坏敌人设施、反伪化、反奸特和瓦解日伪等形式为主的对敌斗争。在渤海湾畔的柽柳林里、胶潍平原的青纱帐里,我抗战军民与日伪顽斗智斗勇,走廊沿线每天都上演着一幕幕险象环生、威武雄壮的抗战“活剧”。他们发动群众在开阔地带大挖抗日沟,改造地形,形成主干沟和干支沟相通、村与村相连的战地交通网,挫败了敌人的“长途奔袭”战术。他们把情报工作做到敌人的司令部,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改变了被动应敌的局面。他们组成一个个游击小组,化装渗透、隐蔽出击,锄除罪大恶极的汉奸敌特。他们主动利用地形地物,设伏蹲点、突然攻击,痛歼下乡“扫荡”的日伪顽,并创造了以小股武装力量一次伏击战俘虏2名日军,和依靠民兵力量生擒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的侄子、敌飞行员山田井马的战例,在当时军区部队引起极大轰动。

  三是组织、宣传和发动群众。在保卫“渤海走廊”的伟大斗争中,昌北开展民主选举,成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千百年来受压迫受剥削的“庄户汉”第一次行使权利,选出自己信赖的区长、乡长、村长。开展经济互助、发动减租减息,实行开荒种田,增加群众收入。通过文化宣传、组织妇女“识字班”、军民“冬学”运动,使人民群众的思想得到解放,看到了生活的新希望,在党的号召下,第一次有秩序、有纪律地组织起来,真正发自内心地拥护支持并保卫“渤海走廊”。在一次次保卫战中,广大人民群众在无遮无掩的荒凉海滩上化身一片片“青纱帐”,年迈老人、儿童团团员、基干民兵等踊跃上阵,誓死护卫过往干部、战略物资。广大人民群众始终以极大热情全力支援前线,他们自发给部队送给养、站岗放哨、传递情报,竭尽全力做人民军队的坚强后盾。在他们背后,是一场场感人至深、引人泪目的生动情景:有甘冒生命危险一个月护送抗日部队和干部达20多次的抗战堡垒村,有“一门四英”“一门五英”甚至“一门六英”的革命家庭,有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掩护干部转移的大娘,有连续几天几夜摇橹划桨护送过往部队却分文不取的潍河老船工,有宁愿自己睡凉地也要让战士睡热炕头的年迈老大爷……正是这些千千万万最普通的人民群众,铸就了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渤海走廊”的地位作用

  “渤海走廊”长约120里、宽约10里,像一条带子,东西两头分别伸向胶东和清河抗日根据地。1940年胶东与鲁中的另一条通道“滨海通道”被日伪军切断后,直到1943年,“渤海走廊”一度成为“敌必攻、我必守”的胶东通往清河、进而转去鲁中的唯一通道。在那段极为艰苦的岁月里,发挥了护送过往干部、协助跨区调兵、密运战略物资三大历史作用,为山东和全国全面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和批示、文件、情报从这里来往通过。据考证仅1940至1943年,就护送山东纵队政委黎玉、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等县团级以上党政军领导干部2400余人,传送各种文件、信函、情报300余件,使党中央、山东分局的抗战指示得到迅速贯彻落实,在政治上保证了胶东、清河与山东分局和党中央的联系。

  二是保证了胶东与清河、鲁中之间的跨区调兵。经“渤海走廊”自西向东行进的部队有力支援了胶东地区,使胶东地区抗日武装力量得到加强;而自东向西行进的胶东部队也为清河根据地输送了有生力量,尤其是到解放战争期间,胶东部队通过走廊直接参与到潍县战役、孟良崮战役、张店和周村战役乃至济南战役,为山东抗战和解放战争决战决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密送了大量的黄金、药品、军火等战略物资。面对长期抗战中我党政军经济生活异常困难的严峻形势,“渤海走廊”沿途军民义无反顾担负起密送棉花、粮食、药品、武器弹药、食盐等战略物资特别是护送黄金的重任,在经济上保证了各根据地党政军民作战、生产和生活需要。其中从胶东招远经“渤海走廊”送到山东分局、山东军区的黄金约16万两,无一两丢失、无一人携金叛逃,有13万两安全转送延安,为困境中的党中央解了燃眉之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渤海  渤海词条  延安  延安词条  生命线  生命线词条  走廊  走廊词条  红色  红色词条  
改革史话

 永宣之治:内政外交多姿多彩

 核心提示:汉有“文景之治”,唐有“贞观之治”,清有“康乾盛世”,这都是对治理较好的一个时代的概括和赞誉。这样的时代应具有几个基本特征:一是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比...(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