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知识产权局8月2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进展成效。发布会上,就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相关工作进展及成效等情况,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作出解读。
知识产权高效流转
加速释放创新活力
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对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工作点多、线长、面广,涉及知识产权各门类和全链条,与科技、产业、财政、金融、贸易等各方面关系密切。
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副主任衡付广介绍,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流转活跃程度明显提升,创新活力加速释放。
2021年,全国专利转让、许可次数达42万次,同比增长15%。高校科研院所专利转让许可次数达2.7万次,同比增长33.4%,其中30%的专利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高价值专利转化的“源头活水”。2021年,全国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达到3783亿元,其中出口额增速达27.1%,超过进口额增速10.5个百分点,呈现出“出口进口同步增长,出口增速更胜一筹”的局面。
“可以说,知识产权的高效流转,有力促进了创新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加速释放了创新活力”。衡付广说,同时,知识产权运用效益的加速显现,也使其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
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达到12.13万亿元,同比增长5.8%,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现价增速3.1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4.6%,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世界领先的5000个品牌中,中国已占到408个,总价值达1.6万亿美元,中国品牌价值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与此同时,国家知识产权局连续三年深入实施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加强对160件地理标志运用的联系指导,发展壮大区域特色产业。统计显示,2021年相关产业总产值达到5625亿元,较上年增加510亿元,从业人数达1473万人,新增就业117万人,地理标志助力特色经济发展和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运用效益加速显现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雷筱云介绍,为积极发挥知识产权保护和激励创新的制度性作用,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例如,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国家统计局建立专利密集型产业统计核算和发布机制。探索促进专利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支持建设国家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认定试点平台,提高专利对产品和产业的支撑力和贡献度。
雷筱云表示,2021年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的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到61.3%,平均净利润率达到7.7%。今年7月刚刚发布的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奖数据显示,40项专利金奖项目的平均销售额达63亿元、平均新增利润达9.8亿元,均是五年前的近2倍。
“我国知识产权运用的快速发展,从需求端有效激发了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发展动能,有力带动了知识产权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同时,知识产权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也有机融入了知识产权运用的各个方面。”雷筱云说。
目前,我国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超过7.3万家,从业人员超过86.5万人,年营业收入超过2250亿元,知识产权服务业机构数量的不断增长、业态的不断丰富、规模的不断壮大,为知识产权运用的快速发展、生态的加快形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保障。
随着服务供给质量的不断提升,知识产权运用效益提升也得到有力促进,创新主体、市场主体对知识产权服务质量的认可度逐年攀升。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发明专利代理率达83.6%,商标注册申请代理率达93.5%。高端化、专业化、国际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不断涌现,知识产权服务业从业人员能力素质不断提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提升了知识产权服务效率和质量,为知识产权高效益运用提供了质量支持。
高校专利转化快速增长
推出实招硬招解决问题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介绍,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知识产权专业化能力持续增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得到有效强化。
2012年到2021年,高校专利申请量从10.6万项增加到36.7万项,增幅达到246.2%,专利授权量从6.9万项增加到30.8万项,增幅达到346.4%,授权率从65.1%提高到83.9%;高校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从2012年的2357项增长到2021年的15000多项,增长了5.5倍,专利转让金额从2012年的8.2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88.9亿元,增幅接近10倍。
“科技成果转化是近些年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雷朝滋说,做好专利等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教育部结合高校实际,重点从‘提升成果质量’和‘加强政策激励’两大因素着手,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质量’不是说论文影响因子大小,而是指成果是否符合产业、企业生产实际需求。”雷朝滋说,提升成果质量要求,一方面要研究真问题。就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企业需求中挖掘科研课题,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真研究问题。要围绕企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扎扎实实开展科研攻关,不能投机取巧甚至弄虚作假。
针对高校专利等科技成果质量不高、转化效率低的问题,雷朝滋表示,2020年,教育部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出台《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推出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调整资助奖励政策等实招硬招解决问题。
“过去,一项技术无论是否有必要申请专利进行保护,只要发明人提出专利申请,高校都会按照既有程序协助开展专利申请工作,由此产生了许多不是为了保护创新而申请的专利。”雷朝滋说,推行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就是希望通过评估决定是否应该申请专利,从而保留高质量、有转化前景的专利。
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知识产权是重要支撑
知识产权则是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任爱光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努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
“十年来,从基础材料、基础软硬件到重大装备、重大工程,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逐步增强,制造业知识产权能力建设迈上新台阶,规模以上制造业重点领域企业每亿元营业收入高价值专利数从2012年的0.62件提升至2020年的2.38件。”任爱光说,工业和信息化部多措并举,不断强化知识产权对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护航”“助航”作用,营造公平有序的创新创业环境。
同时,优化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和知识产权风险防控能力建设,支持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知识产权实务培训。2019年以来,钢铁、动力电池等行业多次成功应对海外知识产权诉讼。
“我们将进一步落实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紧扣科技自立自强,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强化制造业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布局,助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任爱光说。(记者 张亚雄 袁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