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再回头看首页王勃的诗,黯然起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若有知己,不在乎距离。那么知己在眼前,宛若隔天涯,又是怎样的孤独?依《北京人》看,是在不同笼中相见难言的一对鸽子,置换到现实,根源是封建大家庭。人为利、为己、为名(体面的棺木)相互捆绑,互筑牢笼,不得自由,同时囚禁他人。
曾家世代以读书为傲,长子曾文清读如许书一无所成,不由质疑,曾皓都教后代读了些什么书。
经文明"包装"的家庭,是一番人吃人的场景,长媳曾思懿强权管制整个家庭,儿子曾霆与瑞贞被旧式婚姻捆绑,愫方三十未嫁孤苦伶仃"被"老太爷留下照顾终老,老太爷曾皓则为一副棺材活得胆战心惊。人人皆无自由,袁氏父女与"北京人"纯真、自然的生活状态恰好与曾家的"家教严厉"形成对比。
结局是娜拉出走式的,我想曹禺也没能给出鲁迅先生都给不了的答案。至少,不论往后怎样,千千万万的愫方啊,人要为自己活着。
全书写的极好的一处,是曾霆对自己包办婚姻的妻子说:我们顶多是朋友,各人有各人的自由,各走各的路。你,你自己也相信这句话,是吧?
随后,写下休书,还瑞贞自由,这里有启蒙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