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数:2700 字
预计阅读时间:6.5 分钟
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在信息时代,如果读书没有好的方法,势必会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之中。金克木先生的文集《书读完了》为我们提供了一些读书的好方法,可资借鉴。
金克木,祖籍安徽寿县,1912年生于江西,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梵学与印度文化研究专家。2006年,金先生谈读书的文章结集为《书读完了》一书出版。正如该书的编者所说:“金克木把自己解决问题的特殊方法和丰富人生经历结合起来,写出了一篇篇珠玉之文。我们选编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把这些珠玉相关联地收集起来,看能否穿成一条美丽的项链。”这部书显然达到了这样的目的,它涵盖了如何认识读书、读书心态、书的分类、如何选书、读书技巧、知识消化、读书与创新、读书与读人读物等内容,还包括了金先生所倚重的“福尔摩斯式读书法”“读书得间”“与书对话”等读书“法门”。
结构、系统、条理:书是能“读完”的
《“书读完了”》一文写于1984年,这篇文章对我们确立读书信心有极大的助益。文中首先提出“今天已经是无数、无量的信息蜂拥而来,再不能照从前那样的方式读书和求知识了……怎样对付这无穷无尽的书籍是个大问题”,特别是年轻一代“如何求学读书的问题特别严重、紧急”。
1984年还未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金先生已经意识到如何读书、求知识的问题特别“严重、紧急”。我们来看文中给出的应对思路。
文章开头引用了一段轶事:“历史学家陈寅恪曾对人说过,他幼年时去见历史学家夏曾佑,那位老人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他当时很惊讶,以为那位学者老糊涂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时,他才觉得那话有点道理:中国古书不过是那几十种,是读得完的。”并逐步悟出了这里面的道理:“文化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结构、有系统的,过去的书籍也应是有条理的。”
轶事里的夏曾佑说中国古书是读得完的,原因就在于“看出了古书间的关系,发现了其中的头绪、结构、系统,也可以说是找到了密码本。只就书籍而言,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的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也就是说,读书要区分主干与枝叶,首先要抓住主干,力求纲举目张。“若照这样来看中国古书,那就有头绪了。首先是所有写古书的人,或说古代读书人,几乎无人不读的书必须读……这样的书就是:《易》《诗》《书》《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金先生认为这些内容只要“花费比三冬多一点的时间,也可以就一般人说是‘文史足用’了”。
因此这篇文章虽名为“书读完了”,却并非表现了作者的狂妄,而恰是给予一种方法与途径,提醒我们在读书前对某一方面的知识要先理出头绪、分析结构,进而有系统地读书。有了这一层认识,就会让我们在面对“无涯”的知识时增强信心,更加敢于去攀登书山、泛舟学海。
模式、望气、格局:学会给书“看相”
书是能“读完”的,那么,具体应该如何读呢?首先需要养成一种给书“看相”的本领。
在《谈读书和“格式塔”》一文中,金先生提出:“如何在书海之中航行呢?……我觉得最好学会给书‘看相’……就是一望而见其整体,发现整体的特点。用外国话说,也许可以算是1890年奥地利哲学家艾伦费尔斯首先提出来,后来又为一些心理学家所接受并发展的‘格式塔’吧?”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并且大于部分之和。
基于格式塔的思维模式,如何给书看相呢?文中举出了具体的例子:“不大不小的图书馆中的人能像藏书家那样会‘望气’,一见纸墨、版型、字体便知版本新旧。不但能望出书的形式,还能望出书的性质,一直能望到书的价值高低。”因此,“若能‘望气’而知书的‘格局’,会看书的‘相’……那就可以有‘略览群书’的本领,因而也就可以‘博览群书’,不必一字一句读下去,看到后头忘了前头,看完了对全书茫然不知要点,那样花费时间了。”
这篇文章以格式塔为喻,实际上还可引申出一个重要观点: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有一些横贯古今的母题与元型,把握住了这些母题以及承载这些母题的经典作品,基本上就对这一方向的“格局”有了把握,从而不必去读每一本书了。
读书、读人、读物:大道一以贯之
读书,是一种知识获取行为,而知识与信息并不仅仅蕴藏于书本之中,读人也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读书·读人·读物》一文中,金先生说:“我读过的书远没有我听过的话多……其实读书也可以说是听古人、外国人、见不到面或见面而听不到他讲课的人的话。反过来,听话也可以说是一种读书。也许这可以叫作‘读人’。”又说:“我听过的话还没有我见过的东西多。我从那些东西中也学了不少。可以说那也是书吧,也许这可以叫作‘读物’。物比人、比书都难读,它不会说话。”因此,文中最后感叹:“物是书,符号也是书,人也是书,有字的和无字的也都是书,读书真不易啊!”
除了这篇文章,书中还有多处体现出开阔的知识获取之“道”。如,“读书是读一个世界,读一个世界也好像读一本书”;读书时要进入书中角色,和作者、译者同步探索,就像是福尔摩斯的侦查过程。此外,金先生很早开始使用电脑,他尝试用写软件的思路去读书,分析古老文字作为“思维程序”的意义。
“整体+聚焦”与“经典+前沿”
通过以上学习金克木先生的读书法,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启示可以总结为两组关键词:“整体+聚焦”“经典+前沿”。
“整体+聚焦”是指我们读书要坚持整体观基础上的聚焦和深入。今天是一个专业化分工的社会,在工作领域大家一般都有细分的专业方向。但是,作为一个当代人,应当对人类知识体系的整体脉络有所了解、有所感知。因此,可以从大类上尝试将书分成两个层次:整体与专业。在整体上掌握人类社会共同的一些经典“母题”,在此基础上,再深入专业领域。整体分层、分类,把握结构、条理,才能更容易把书“读完”。
“经典+前沿”是指信息时代要注重知识的“两端”。就像金克木先生所阐述的,从信息输入、输出的角度来看,阅读是个获取信息(输入)的过程。我们通过阅读乃至读人、读物,从而掌握信息,经由内部消化转化为对工作、生活有价值的知识或方法论,进而帮助更好地作出决策、更好地锤炼专业技能等。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可以秉持这样一种策略:只读经由历史筛选过的最好的经典以及反映最新变化趋势的书籍,读经典帮助开拓格局、构建体系,浏览前沿帮助保持敏锐、同步时代。
尽管道理千条,金先生在《读书法》一文中也说,读书本无定法,只要各得其所,能适合自己而有效的就是好的读书法。“读书后欢喜赞叹是正效率。读书后愁眉苦脸是负效率。读书后还能自己想出什么来,那就是超效率。”祝愿大家都能在读书中读出“超效率”。
来源:《秘书工作》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