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纺之战》读完之后有两个总体感观,一个是叙事风格上,作者喜欢用抛出问题,提供线索,解决问题的方式去行文,能够较好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一个是史料的运用上,报刊类史料(主要是《纺织时报》、《纺织周刊》以及各类日文报纸)和档案类史料运用较多,尤其是日本外务省的档案类史料占据很大比重。不过本书是写中日棉纺织业冲突问题,日文史料的运用也是情理之中,但是看得出来作者对于搜集到的各类档案处理的能力是很高的,通过与其他史料的结合再现出冲突发展的全貌,有比较好的故事性。
从副标题可以看出,全书所要讲的就是一个主要问题:中日棉纺织业的冲突。一开始没读之前的设想是作者可能会去讲当时在国内日商与华商关于在华棉纺织市场激化的市场争夺问题。但是其实读完以后觉得设想与内容还是有比较大的出入了,作者想要反映的这个“冲突”的涉及面可能更广(中、美、日),由冲突带出来的问题更为复杂一些。从作者全书的三章内容来看,第一章是讲国民政府的新经济政策,即经济排日。
第二章就主题重点展开了国民政府亲美政策下“棉麦借款”引发的棉纺织业冲突问题。就作者来看,冲突的一系列变化,与“棉麦借款”密切相关,牵涉到中方与日方代表不同利益的多股势力(包括在中方的“在华纺”【姑且算中方】和“民族纺”,“亲美派”代表宋子文和“亲日派”代表汪精卫,日本军部和日本外务省等等),而这些势力基于自身考量对于借款或极力促成,或极力反对,或持中庸态度,这也使得围绕“棉麦借款”而来的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上升到国家策略的政治问题。
最后一章则展开论述了国民政府对日经济政策的变化,将问题做了一个提升,希望对中日战争的爆发提出一个合理解释,作者在此也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即1934年国民政府的关税再修改是为了取消排日和标榜中日友好,其理由是为了推进“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有必要通过取消排日来打消日本,特别是日本军部的疑心,这个媒介就是“棉麦借款”,国民政府还期待通过它来达到借款的最初目的。(P152)。基于上述,从全书的架构来看,作者是想借助当时的大行业棉纺织业所带出来的问题,去反映或者说导向之后产生的一系列政治问题。个人觉得第二章的论述比较精彩,虽然最后结论的得出不算太过扎实,但作者确实也提供了一种思路。作者:cz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