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巍;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中国几千年王朝中普通的一年,又是极不普通的一年。有人往大里说这一年是中国封建王朝没落的转折点。这一年里,曾励精图治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始进入长达30年的怠政、名宰张居正死后清算基本完毕、“和事老”首辅申时行正在焦虑皇帝的无视礼法、超级偶像“废柴”海瑞离开了他看不懂的世界、民族英雄戚继光凄凉的死去、明朝一哥所创立的阳明心学在理学世界观的李贽身上发作、阵痛……
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之家,最重视啥啥就会成为祸患,分封兄弟则兄弟反,重用外戚则国乱,依靠太监则祸国,信任宰相文臣则被窥探神器,重视军事则藩镇割据……而我们的万历皇帝生于一个只重视文治和思想控制的朝代。
明太祖朱元璋武功卓著,然而他定下来以程朱理学为根基的文治国策以避免唐朝的悲剧。就算是一生喜爱刀口舔血的成祖朱棣也不曾改变过这一国策。朱元璋定下了繁琐的儒家礼仪来统治万民的思想,他是一个精力旺盛到在中国历上都非常有名的皇帝,但10岁即位的朱翊钧不是,但他每天要早朝、要出席各类儒家礼仪、要接受大学士张居正先生的课业。如果功课不好则会受到心灵上的摧残。万历喜欢钻研书法,则被指责为研习小技;喝了一场大酒则被勒令公开检讨……每个人只视他为国家机器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棋子,而不是一个人或者孩子。
高中历史课本教育下的人很难想象在“万恶”的封建中国,其实距离君主立宪也只差一部宪法,而彪炳道德的文臣则成为了王朝的实际权力者,皇帝必须按照他们的线路成为圣君明主,这样才能统治万民,否则他们就会让你遗臭万年。明成祖朱棣设立的秘书机构内阁如今已经成为帝国实际的中枢,它可以封还皇帝的旨意,如果他们和司礼监勾结更是天下无敌。虽然皇帝可以对臣下施以刑法,但如果不妥则会受到道德的绑架,而被打的文臣还可以名留青史。
张居正、申时行、海瑞都是文臣,但也并不在一个档次。万历的首辅张居正是个年轻时便立下宏远的人,在大明王朝走向没落的滑道上,做那个牺牲自己的刹车片。张居正对待自己的学生小万历皇帝极其苛刻,但对自己个个人生活却比较放纵,他任用私人打击异己,他推行一条鞭法、考成法为万民立心,而在文臣中树敌千万,开罪文人导致身后名裂。他有64人抬轿子以便他出行时也可以办公,他收受他人馈赠,但死后被清算抄家却只有10万两。张居正是个复杂的人,他是个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但并不是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事实上历史从来不是京剧,它没有脸谱。
和张居正比申时行极度小心,他充当和事老的角色以调和各派系之间的矛盾。中国人在和平日久便很容易分裂,而要想让这个王朝改变没落的轨迹就必须使各派系的文臣团结在一起。但是此时万历亲政后与文臣之间的嫌隙日久,历史上皇帝反抗文臣方式多种,而他采用怠政。儒家的道德立宪最大的弱点就是皇帝一旦不按照既定动作成为明主,那么这群大臣便会失去向心力并束手无策。申时行便是夹在皇帝与文臣之间最尴尬的境地,他有理想让帝国能够改变颓势,但他最后还是绝望了。
“海阎王”海瑞的升官在贪腐成风明朝是个奇迹。在朱元璋的世界观里,当官就别想发财的事,只是200年前订立的官员俸禄标准到了万历朝已经是不足以糊口的问题。再加上官府胡乱发放纸币,对付官员薪酬,官员在灰色地带混迹那已经是迫于生计。海瑞不干,他无视200年来的经济发展的客观事实而仅尊崇洪武年间的法则来约束世人,他以绝对的廉洁著称于世,成为当世偶像,很多人专程来看他的长相。一个只有乡试中举的出身却最终位列二品,所有人都钦佩他但疏远他。作为一个单亲母亲在天涯海角养育长大的孩子,他的内心是一元的、纯粹的,除了母亲教导的孔夫子朱夫子以外,已经别无他物。他心有宏愿而能力不足,他的坚持无补于事,这或许是后世对他最为公允的评价。
戚继光家喻户晓,他继承了几代抗倭名臣的宏旨。在明朝轻视军队发展的情况下组织私人武装创立戚家军、发明鸳鸯阵、锻造戚家刀,以极微弱的损失战无不胜,肃清东南沿海倭患。他从小接受父亲的教育要风清气正不结党营私。然而现实的残酷给了他当头棒喝,他发现在现实社会中,不依附势力是无法实现为百姓请命的愿望的。他在东南沿海开始行贿受贿,依靠胡宗宪、严嵩,但严嵩倒台胡宗宪被清算,而戚继光却屹立不倒,原因正是他并不只是依靠一个山头,张居正也是他的靠山,他收受的礼金,并非用于私人,而是结交官场,为的是在那样污浊环境下替自己换一个身为军人为万民请命的政治环境。
李贽这个思想家谈不上出名,也谈不上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多么大的贡献,万历十五年,距离他落发仅有一年。他是明朝一哥王守仁创立的阳明心学的信徒之一。他不彻底的唯心也不彻底的唯物。他苦苦挣扎在程朱理学所赋予他作为家族社会里一个男人的义务和责任中。直到他的发妻去世,他痛苦无比,但也完成了这个社会规定给他的全部礼法,他决心离尘世而去。他叛逆而自我矛盾,他经常批判别人,也同样批判自己,在那个理学充斥、道貌岸然的社会里是那么不可理解,正如龙椅上那个反抗群臣和礼法的朱翊钧不被群臣所接纳一样。他们无论尊卑贵贱,都在用个体生命自由在呐喊和反抗,然而无疑李贽的反抗无关乎历史,而朱翊钧的怠政葬送的却是王朝甚至是民族的命运,那根道德的红线会戳着他那可怜的脊梁骨直到千秋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