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一直向前,无谓西东。
一个十七岁之前,从未踏出她生存的大山,未踏入教室,逃离大山,逃离“家庭”的折磨,进入大学。打开新的知识的世界,知识武装后,却仍希望回归那层给过温暖的“家”时,却被拒之门外。
父亲暴躁症重度患者,也是摩门教的狂热信徒,对一切的科学制品,怀着极度不信任感,对于将要带领家庭中的一份子,走向科学世界的一切,怀揣最大的恶意——生病、重伤不就医,等待“上帝”的指示——一切的最大恶意对家中孩子的教育,产生了最大的影响。原生家庭的教育,使得作者对于“家”这个范围之外的世界,一无所知,所有的知识,都只是《圣经》中被选择的历史,一段对宗教传教有益的历史,一段被缺失的历史——对耶稣对信仰,成为一切道德的评价标准,世界之分为两种人:摩门教教徒和非摩门教教徒。
从本科到博士,一次次从书中汲取到历史、哲学、心理学等到知识,让塔拉才开始意识到:我一直知道的世界,是不是发生了一些不被世界知道事情,或者说我的世界缺少了什么?
在主教、朋友的一次次的开解下,塔拉开始直面自己的人生:狂躁症的父亲、被“驯养”的母亲、暴力狂的哥哥、被折磨的姐姐、以及逃离的哥哥们……留下家中七个孩子——留下四个,没有文凭,依靠父亲过活;逃离三个,博士学位,蜚声中外的学者。
最终塔拉获得博士学位后,再一次渴望回归家族时,才发现——父母的精油产业成为附近的支柱、成为那些没有逃离大山的人们的依靠,塔拉在年幼时遭遇的折磨、悲痛、伤害,都因着父亲的“地位”,记忆出现扭曲——向着父亲有利的局面歪曲——致使塔拉开始自我怀疑,一度失控:半夜惊醒,大喊大叫。但是,直至文章的最后,她依然不明白:为什么同样都是子女,父母会为了另一个儿子,而将他们最小的女儿拒之门外?
读着塔拉的人生自传式回忆,你不会从中读出,在遭遇这些磨难后,对父母、家人的不满,只有深深的无力以及渴望,更有思虑过后的不明。就如“人们共同或者独自做出的那些决定,聚合起来,制造了每一桩单独事件。沙粒不可计数,叠压成沉积物,然后成为岩石。”所有现在造成的结果,都是在此之前的一个个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决定导致。
“只有依靠自己,胜算才更大。”通篇文章,作者都在述说这样的一个观点,但是又不仅限于成功学鸡汤,更多是对塑造自我的探索: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曾经认为:阅读,就是“浪费”闲暇的时光,就是拓宽自己的眼界,就是体味别人的人生,现在才明白,阅读更多是思考自己——你愿意成为什么样的人,愿意明白该思考什么,愿意如何自己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