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说这就是一本论文集,11篇特定主题的调研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中国社会心态的现状。
主要的课题是“获得感与美好生活需要”,还包括压力感、婚姻满意度、社会经济地位获得感、心理健康、隐私与个人信息保护、澳门公众新媒体使用、涉医新闻报道框架、社会公平感、创业心态。
就怕货比货,个人觉得相比前面几篇主要的论文,后面几篇论文的质量明显要低一个档次,也许是拓宽思路的作用。还是来说说主要议题,特别是“获得感”。
“获得感定义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个体努力,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得到一定提升、肯定和奖赏后产生的认知和情绪体验。(王俊秀等,2018)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获得感是需要满足的结果,没有需要就难以产生获得的感受。”再进一步作者归纳出民生三感: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基于这个定义开始设计调研项目。觉得很不容易的地方是确认变量,往往很多时候一番工作下来结果变量缺乏显著性就白费了。能够看到作者的用心,从词汇联想任务开始、到词汇分类、量表编制再到最后的美好生活需要调查。可以说是做的很到位了,毕竟也是国家级的项目。
而对于我最大的帮助就是一个学习,研究设计数据分析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技能,这本书可以从不同的方式上给予很多的研究案例。另一方面就是对于社会大群体的一些新的认知。我们经常会用自己的判断或认知来解释这个社会,这些认知往往是通过个别案例进行归纳,很少进行真正的科学分析,或者说我们很喜欢用直觉。而这本报告中很多分析出来的结论也许能够改善或更新我们一些认知。特别是一些和之前认知相左的,更值得思考。就举几个例子:
1、2006~2017年政府工作满意度在2011年有一个信息公开与透明度的拐点,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2、二线城市在所有城市中获得感和美好生活需要的得分都偏低。
3、在子女教育压力感上仅次于一线城市的是四线城市。
4、只有在五线城市,对主观幸福感影响最大的不是收入,而是工作和学习。
5、心理健康整体状况最差的是华中地区,最好的是东北地区。
6、压力、焦虑、抑郁程度最高的是二线城市,最低的是一线城市。
当然不能说这个报告的结论就是绝对正确的,其中会有些数据、方法值得推敲。就算很完美也只是从大样本归纳出的相关性,只能作为参考。但这个参考已经足够,包括我们原本的认知也是一种参考。带着更多不同角度的参考才能更加认清外在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