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丽华心语,授权历史春秋网首发
读《红楼梦》时候,特别喜欢读开篇与林黛玉初进贾府这段的描写,从一个个人物出场形象描写到人物语言的刻画,充分显示作者高超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手法。开篇用两个神话故事,为我们塑造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有意思的是宝黛初见为何都感似曾相识?渊源于绛珠仙草以“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浇灌之恩神话故事。细想起来不但形象生动,而且意蕴丰富,令人拍案叫绝。同时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宝黛初见
:看第三回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赖心}人物,懵懂顽童?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只作远别重逢……”缘何会是这样?
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就开宗明义地说自己写作是“大旨谈情”,这说明了“情”在小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神话故事,它揭示贾宝玉与林黛玉以“情”为基础的特殊生存状态与生命历程。
首先说石头的神话。
凌驾于整部书的情节之上,在结构上可看作是作者借石头的故事为全书所作的一篇序言。在这篇序言中,石头即是作者,石头本来是女娲炼就的补天之材,但偏偏它没有入选。因为被女娲炼造过,这些石块早已通灵,有了自己的思想,那为何其他石块都被用而独留他一块?书中作者称其为顽石,说明他自身的思想与其身处的大环境格格不入,因此才被弃用。正像脂批所言的,“无材补天,幻形入世”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悔愧。
石头正是怀着这样一种“无材可去补苍天”的落寞之感、无奈之悲去造历红尘的。它是要将这种落寞、无奈到红尘的繁华中去予以消解,或许青埂峰下便不会像以前那样空寂得令它难以忍受。石头和作者,都是要在人生已经“无价值”之后去寻找“有意义”。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石头的神话正是作者用来阐述自己的创作动机与书之本旨的序言。
再说神瑛侍者的神话。
《红楼梦》开篇“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中就有这样一段描写:“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灵石先是化身成为赤霞宫神瑛侍者,然后每日以甘露灌溉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草,日久天长,绛珠草得以脱胎幻形。后来,因为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意欲下凡,绛珠仙子,为报灌溉之恩,便也跟他一起下世,于是便引出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爱情的动人故事。
神瑛侍者便是贾宝玉的前身,而绛珠仙子则是林黛玉的前身。起初神瑛侍者在浇灌绛珠仙草时,并未想到回报,这就说明爱情本身是奉献而非索取,另外,草木、玉石皆是自然之物,也暗示了爱情原本是出于自然的,也符合人的本性。
正因为有这段姻缘,在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只作远别重逢”。
在仙界,神瑛侍者以甘露浇灌,到凡间林黛玉以泪偿还而报恩,与贾宝玉意趣相投、相契、相知,两者共同演绎凄婉动人的故事。贾宝玉在“情”的道路上更加执着和专注,在背离传统的规范中,贾宝玉“以情悟道”,在情感与道德的冲突中,面临着挣扎与抉择、孤独与困守的砥砺,使生命得到净化与升华,完成与传统价值观不同的理想追求,实现生命的自然回归。
甘露是生命之源,泪水是情深之本。“施露”是本源,它再造了绛珠仙草的生命。对于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而言,“施露”是因,“还泪”是果,佛家讲因果,因为这个因果而专定了后世情缘。所以,贾宝玉与林黛玉初次见面时,似曾相识实即早已相知。
【作者简介】张丽华,女,笔名丽华心语。天津市人,长期从事政府研究室工作。著有红楼梦专著一部;100多篇解读红楼梦的文章被各大网络平台推荐,多篇文章发表在《红楼梦与津沽文化研究》一书及《金秋杂志》上,散文随笔多篇发表在天津《渤海早报》及《名镇世界》等报刊上。现为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