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一部虚构小说,别说北宋末年山东梁山泊没出现过这样一座水浒寨;就是出现过,其一切活动细节,小说家也只能发挥想象、凭空结撰了。好在施耐庵有着第一流的想象力!你看,梁山上城垣巍峨,水泊中帆樯如林,写来生动如画。
梁山义军被集中到一个相对狭小的区域内,其核心区域称“宛子城”,有城墙城门,是名副其实的小城。这里虽然实行军事化管理,但同样有着经济活动,有对五行八作的需求,与一般城镇无异。从前活跃于市井中的各种专门人才,在山寨中也依旧有用武之地。
据小说描述,梁山先后有过几次军事部署和建设规划,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两回。一回是在第44回,宋江上山不久,吴用因见山寨兴旺、人员渐多,于是在山寨原有的“山东酒店”外,于梁山另三面加开三家酒店,作为探听情报、接待上山义士之用。又安排专人掘港修路、整理城垣,掌管库藏、出纳银钱,设计“行移关防文约”,雕造兵符印信,营造衣袍铠甲旗号,建造房舍、厅堂,修造战船以及“管收山寨钱粮”。——连筵宴也有专人掌管,而这一“肥缺”,恰好给了宋江的弟弟宋清,不能说宋江没有私心。
第二回规划,则在71回大聚义之后。除了对前次安排有所调整,分工也更细密了。如四面酒店的人员重做安排:东山酒店由孙新、顾大嫂夫妇掌管,西山酒店由张青、孙二娘夫妇主持,南山酒店由朱贵、杜兴负责,北山酒店的掌柜是李立、王定六。
此外,圣手书生萧让仍掌管“行文走檄调兵遣将”,因为他写得一手好字;玉臂匠金大坚也仍然“专造一应兵符印信”,因他的篆刻功夫了得。蒋敬绰号“神算子”,“精通书算,积万累千,纤毫不差”,由他掌管“考算钱粮支出纳入”,应是不二人选。至于筑城修路、建造房屋,也仍由陶宗旺和李云分工负责。
又派裁缝出身的侯健监制“一应旌旗袍袄”的制作,而“一应军器铁甲”的监造任务,则分给铁匠出身的汤隆。修造大小战船原来由马麟掌管,如今换作孟康。孟康本是能工巧匠,“善造艨艟越大江”。
此番又增添了“专攻医兽一应马匹”(皇甫端)、“专治诸疾内外科医士”(安道全)、“专造一应大小号炮”(凌振)、“专一屠宰牛马猪羊牲口”(曹正)、“监造供应一切酒醋”(朱富)等人员职守。
不过百密一疏,小说家恰恰漏掉了山寨中最重要的经济活动:种地打粮!——“人是铁,饭是钢”!梁山全盛时期有战士十万,每天没有几十吨粮食的供应怎么行?而作者恰恰忽略了这方面的设计,结果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梁山义军只剩一条路——抢!
我曾做过一点研究,论证《水浒传》中的宋江故事,借用了南宋初年洞庭湖钟相杨幺大起义的框架。而洞庭起义的诱因,是农民遭逢乱世,武装自保、抱团取暖。——造反是为了有饭吃,因而获取粮食便成了他们的核心任务。他们造反不离乡土,春夏时照常种地,等到秋冬水浅,容易受外来官军、流寇及金人的侵掠,于是他们便用船载着家小和粮食,集中到湖中的水寨去躲避。当粮食、财帛不足时,也会主动出击,四处抢掠,不过那只是作为农耕经济活动的补充。
相比之下,《水浒传》中的山寨生活则是不稳定的。打下某座城池或村镇,抢得粮食财货,山寨上下固然可以大吃大喝;然而军事行动失败,仓库存粮将尽,大家勒紧腰带的日子,也应不在少数。
那么抢掠的来的钱财,山寨上又如何分配呢?小说中恰恰有清晰描写。书中第20回,写晁盖等初上梁山,“正没金帛使用”,忽听说山下有客商路过,晁盖便派三阮去打劫。天亮时,三阮打劫成功,“领得了二十余辆车子金银财物,并四五十匹驴骡头口”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