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红楼梦:袭人告密害死了晴雯?曹雪芹:我可...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其艺术性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全书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的人物。

芸芸众生不能留名青史者,皆能在红楼一书中找到自己的映射。作者善于抓住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立体性,如抟土造人般,在平凡的场景中创造出许多鲜活的真实的人物。

袭人,便是这诸多经典形象之一,相较于紫鹃的忠心灵巧和平儿的能干善良,袭人的形象确实较为复杂,评价更是褒贬不一,以至于不能用一个或数个词便可以全然概括。

而袭人身为丫鬟却如此具有争议性,主要还是因为一个尚没有结论的公案——晴雯被赶究竟是不是因为袭人向王夫人告过密?

纵观全书也没有找到直接的证据告诉读者袭人告过密,可是好像又有多处在暗示袭人有很大嫌疑。如此扑朔迷离,也不怪读者对袭人又爱又恨,难以捉摸。

道理不辨不明,逻辑需能自洽。那么,笔者今天就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袭人为何不会是告密者。

一、从判词角度分析

判词是理解和研究红楼梦极其重要的信息来源,相较于捕风捉影的索隐,判词里往往能够提供最“官方”的提示。判词的特点是将人物的性格和结局用最少的笔墨概括出来。故作者在为书中人物撰写判词时一定是务求全面,一语中的。

晴雯的判词写道(节选):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挂念。

显然,判词精炼的概括了晴雯悲剧结局的原因,晴雯虽然忠心,虽然手巧,但因为长得标致,外显风流,不知收敛,最是容易得罪人,最终遭人诽谤而薄命。

反观袭人的判词: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怜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词中不仅没有提到袭人有过告密这种非常不光彩的行为,甚至连一句批评之语都没给,从“温柔和顺”“似桂如兰”可以看出作者是肯定袭人淡雅稳重,待人和气的品质。认为身为丫鬟的袭人嫁给同样身份低贱的蒋玉菡,是蒋玉菡的福气。

当然,因为判词里没有明确提过袭人没有告密,所以也不能作为直接证据证明袭人是清白的。

二、从王夫人的态度分析

许多读者都认为晴雯被赶是因为袭人经常在背后告密,离间主仆关系,最后王夫人借绣春囊事件之机赶走晴雯,并且列出证据:

在第34回袭人初见王夫人,一番交谈后袭人深得王夫人欣赏,遂将袭人视作自己人,袭人也回道:“(宝玉与丫鬟之事)我们想不到则可,既然想到了,若不回明太太,罪越重了”。

此话也被许多读者视为伏笔,暗示后来袭人告密。

其实,若抛开“伏笔论”这一观点,难道这段回话不是一个丫鬟应该说的吗?这样说可以给王夫人留个好印象,且袭人素来稳重,非常在意宝玉的名声,总劝宝玉致力仕途经济,这种话自她口中说出也是合情合理的。

如果晴雯遇到这种场景,以她的灵巧,大抵也会如此回禀的。袭人如此说,真的代表她后来告密了么,从后文分析来看并非如此。

第74回提到,在即将抄检大观园和晴雯被赶之前,王善保家的向王夫人说道晴雯的诸多不是,这时王夫人想到曾在园中看到一个丫鬟骂小丫头,举止张狂,本来想问其姓名,偏忘了。凤姐猜测是晴雯,于是王夫人召见了晴雯

从这里王夫人的反应可以看出,她并不认识晴雯,甚至连这个名字都不清楚,而且平素也没将其放在心上,若非此次王善保家的提起,大概也不会想到召见她训话。可以说,在王夫人心里压根就没有晴雯的印象。

如果袭人告过密,晴雯作为其最大竞争对手,肯定会将她平时的种种乖戾行为和尖酸刻薄告知王夫人,甚至会添油加醋。而王夫人心中必定记恨着晴雯,欲除之而后快,何以会像这般陌生突兀,仿佛从来没有听说过此人?

另外,召见晴雯时书中也明确提到,王夫人讨厌晴雯是因为见她生得风情又标致,认为她为人必定轻薄放荡,而对她的性格,事迹均是不甚了解的,说白了就是对晴雯的第一印象不好。

所以,袭人不可能是告密人,更不可能害晴雯。否则,以袭人的成熟世故又深受王夫人之重托,若想害晴雯,恐怕王夫人早就对其恨之入骨了。

三、从晴雯被赶事件本身分析

有些读者根据晴雯和众丫鬟被赶,而袭人却无事,以及之后贾宝玉怀疑袭人麝月等人和袭人的种种反常表现,推测袭人大有嫌疑,甚至难辞其咎。下面我们就来一一分析这些疑点:

首先,这些丫鬟被赶,并不是王夫人不明就里,不辨是非。恰恰相反,王夫人是知道的太多,连丫鬟和宝玉的鬓耳私语都清楚,更不用说其他丫鬟的僭越之举。也就是说这些丫鬟并不是被冤枉的,而是“咎由自取”。

而袭人之所以幸免,全在于她没有什么把柄在王夫人手里。书中说袭人作为丫鬟很少有逾矩行为,尤其是在得到王夫人的赏识后更是谨小慎微,甚至不再和贾宝玉行云雨之事。在和丫鬟嬷嬷的相处中也是谦和有礼,不留话柄。

所以,袭人不受牵连不是因为她是告密人,而是因为她避祸慎行,不立于危墙之下,故能免遭祸患。而袭人所谓的“异常表现”如果细细分析会发现并无异常,相反,其表现恰恰证明了她是清白的。

第一处,袭人看到宝玉晴雯一事哭,知道晴雯宝玉心里分量,劝道不如待太太消气了后,央求老太太再把晴雯接回来。这的确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第二处,宝玉问袭人太太为什么挑不出她的毛病,袭人的反应是“心内一动,低头半日,无可回答”,因为这里宝玉说的话使袭人明白她已经获得了王夫人的信任与认可,遂内心悸动,这也是作为丫鬟正常的情感反应,但这些宝玉并不知情,所以袭人也不知道如何开口,故迟疑。

第三处,袭人说道“那晴雯算什么东西,她纵好也比不过我的次序……即便是死,该我先,也还轮不到她”,乍看起来颇为突兀,但这不正体现了袭人问心无愧么,袭人看不过宝玉为了晴雯离去而伤春悲秋,甚至满口死啊活啊的,遂如此说,让宝玉消停下来。

如果袭人是告密者,以她的性格和行事,是不会这么若无其事,甚至讽刺晴雯的,言多必失,这样做只会加重自己的嫌疑,暴露自己的野心。更不用说后来袭人独自把晴雯的东西收拾好,和自己积攒下的钱一并寄给晴雯

四、晴雯事件元凶是谁

既然袭人不是告发者,那晴雯被赶,众丫鬟秘密的泄露,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其实书中给出了答案:

全书第74回写道:

这王善保家正因素日进园去那些丫鬟们不大趋奉他,他心里大不自在,要寻他们的故事又寻不着,恰好生出这事来,以为得了把柄.又听王夫人委托,正撞在心坎上。

全书第77回写道:

原来王夫人自那日着恼之后,王善保家的去趁势告倒了晴雯,本处有人和园中不睦的,也就随机趁便下了些话.王夫人皆记在心中.因节间有事,故忍了两日,今日特来亲自阅人。

这两段文字出现在晴雯被赶前后,总结一下就是:丫鬟们素日心高气傲,得罪了园里年纪大的嬷嬷和干娘们,正巧大观园里发生绣春囊事件,王夫人整顿园子,便借此机会将丫鬟过去说过的顽笑话告诉王夫人,这也就导致了之后晴雯等人被赶。

大观园里丫鬟和嬷嬷均是多嘴之人,从坠儿和小红偷偷谈话时小心翼翼生怕被别人偷听,便可知园中人多嘴杂,隔墙有耳,若无防备之心,必会祸从口出。

宝玉为什么会怀疑袭人?读者又为什么会怀疑袭人?因为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但人之常情有时未必就是事实真相,袭人最该被怀疑,可她却并不是“元凶”。

脂批中曾提到“晴为黛影,袭为钗副”。这样看来,从七十四回的晴雯被赶,袭人幸免,到后来痴公子撰写《芙蓉女儿诔》,实际上就是一场预演,暗示了后来宝玉,黛玉和宝钗三人爱情婚姻的结局。真真是应了那句“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作者:南极潇湘,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晴雯  晴雯词条  曹雪芹  曹雪芹词条  红楼梦  红楼梦词条  告密  告密词条  害死  害死词条  
笔记

 《花边文学》读书笔记

《古人并不纯厚》是鲁迅先生《花边文学》里的一篇短评,论点明确,论据充分,直截了当,很有意思。如鲁迅先生言,古人之纯厚,乃经后人一番选择而至。且后人使古人之纯厚,...(展开)

笔记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如诗、如画、如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呼兰河传读后感200字作文,欢迎大家阅读点评。《呼兰河传》是一部萧红回忆童年的自传体小说。小说回忆了“...(展开)

笔记

 《基督山伯爵》读书笔记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两个字:震撼。紧扣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翻开第一页就不忍挪开眼睛,迫切地想要知道下一个情节,为主人公的命运,时而叹息,时而崇拜,时而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