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或叫《老子》,存世者大体有这几种版本,其一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甲乙丙三本;其一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本;其一王弼注释通行本,外加汉代河上公注本《道德经章句》,唐代傅奕校古本《道德经古本》,虽有他注,然而总跳不出这几种版本,无非应用有别,总理一致。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博学之士去注释《道德经》,然而受于以“有名”去注释,或为一家之说,或牵强附会,去解读,去注释,难免有许多不尽之处。历史版本,惑于经学只斗室之为,惑于理学望经生意之别,惑于道教养生之抱朴,更有近世人等,妄自以西学来解,南辕之路,不止北辙,更有旁开侧面,无路可寻矣。
取名《审度老子道德经全译》,因历史流传中或名《老子》,或《名道德经》,实则一本所以并称一本;审度之义,是纵横比较历史不同版本,汲取有特点得文章,故为审度。历史流传千年,不同人士皆有注释,或囿于一学,或以旁学来解,或惑于文章大道,望文生义,而中国文化本原乃阴阳五行,而从阴阳五行角度去解读,可以窥探老子之道之本原,为注释本书要职所在。(中国文化本原乃阴阳五行,详见拙作《溯源龙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不同版本皆于河上公起始,两分道与德二卷,不同时期注疏,其意各不同,篇章短长有异,始终两分;察阴阳五行生化机理,悟道家文化本真,汲取百家之长,则为长,固取审度,以五分《老子道德经》为体道篇,无我篇,修内篇,治外篇,总论篇;并以 马王堆帛书本为底本,参照郭店楚简辑录本和王弼注释通行本为基础,以阴阳五行思想为指导,以历史发展的观念去解读,探究文化大道之所在。因阴阳五行学说,因人之学识广度和深度不同而有异,体悟有深浅差异,不足之处,期望更有修为之人,在阴阳五行的角度,去指正赐教。大体体例如下:
1 郭店楚简本《老子》甲乙丙三本,大约为战国时期人士整理所录,称为辑录本,因为时间距离老子更加接近,受后人编撰和修改的概率小一些,辑录本并不是全貌,只能够观之大体。
2 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二本,基本忠实于原貌,由汉代传录下来的,称为传录本,在历史传承中,基本和河上公本时间基本处于同一时期,所以本注以传录本为主体,适当借用辑录本。
3 王弼注释通行本,以王弼注释为底本的通行本,行文特点并无先秦文体特点,也无汉代文体特点,多是北宋后理学儒教的文体特色,是理学儒教人士编撰无疑,称为王本注释,更加合适,使用中明其理,用其本,不惑于文。
4 河上公注本,偏于道教之长生,傅奕校古本,虽拟古不似古,所以不用。
5文章分解,第一部分为 马王堆帛书《老子》传录本,用大写字母A标明,第二部分为本注的现代汉语本,用大写字母B标明,第三部分辑录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各家见解,用大写字母C标明,此间各家学术不同,高低正误不论,列举以显示不同,而文章注释,以传达本章旨意即可,不求完备。第四部分是本注针对词条的个人见解,用大写字母D标明。
6历史版本以上下两篇,来解老子,除明代焦竑改变章节数目,后世无不从于历史;然而歪解也以此产生,实乃惑于道。为了通达大道之本原,明了老子之信义,在理解道德名属关系分类上,采用五卷形式来注释《老子道德经》;分卷说明,老子建立无名万物之宗,有名万物之母的名属分类,若解老子,先明于名属之别,不明名属之别,何论思想文化,更无法进一步解于道,眉毛胡子,同属于毛,焉能够不分清名属之类别;二分过于笼统,不能够真正认知道家文化全貌,易入歧途,于此五分,文化认知细分则更为进步,名属关系更加清晰,易于对道家思想文化的认知,明此则明,暗彼则晦。
第一卷体道篇------第一章至第十四章,阐明自然大道的本质,以及不同形式的存在。
第二卷无我篇---第十五章至第四十四章,阐明道在人类社会的形态,价值,以及不同矛盾的处理原则,以及个人的思想文化修养的修为问题,具备思想文化后在社会实践中,兵道,王道和相道的行用准则。
第三卷修内篇----第四十五至第五十六章,阐明无我的个人修养,以此达到明道,悟道,体道的过程。
第四卷治外篇------第五十七至第七十五章,阐明道在国家管理方方面面的具体应用准则,对社会形态的价值观念的正确引导。
第五卷总论篇------第七十六至第八十一章,阐明道在人类社会中道无不存在,以及如何使用道化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6先秦文体特点是简洁洗练,虚词为语调转折之用,词义多有多义性,文体无标点符号,而后人以己之见,强加虚词,盲目分割,造成理解的误区,凡涉及文体,以先秦文体为主体,不符合先秦文体,当以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