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孙子兵法》是一部全面论述战争规律的不朽的著作。说他全面,是因为没有死角,而战争心理学是战争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孙子兵法》当中也有许多战争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但因为古代的学科分类和近现代的分类不同,所以,《孙子兵法》并没有把战争心理学的内容拿出来独立成篇,而是把它杂糅在其他内容之中。
《九地篇》中,像散地、死地、轻地、重地的划分,其实有很浓重的战争心理学成分。比如散地、轻地、重地,都是根据不同作战区域造成的不同心理状态,而做的划分。死地也是一样,因为没有退路,所以从心理上不再存在任何依赖,打不赢,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所以只能以死相搏。
比如我们前面的讲过的,王霸不去救马武,就是从心理上让马武断了依赖,从而激发出士兵的战斗力。在现实生活当中,如果想要后辈得到成长,也需要这种心理上的断奶。
那么面对九种不同的作战区域,分别采取的应对策略是什么呢?孙子也有非常简单明了的叙述。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善于用兵的统帅所作的事就是让对方发生混乱,破坏对方的节奏。
第一是“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也就是让对方前面的队伍和后面的队伍失去呼应和联系,有利于形成我方的局部优势,分别击破敌方的军队。
第二是使敌人“众寡不相恃”。如果敌人的大部队和小部队之间无法互相依靠和协同作战,就无法发挥大部队的兵力优势,和小部队的机动优势。
第三是使敌人“贵贱不相救”。贵指对方军队中的军官,贱指对方军队中的普通士兵。官不能救兵,兵不能救官,形成不了合力。
第四是使敌人“上下不相收”。上下层级不能发挥作用,不能收拢到一个体系当中。各个建制之间不能逐级统领,让对方的建制成为一种摆设。
第五是使敌人“卒离而不集”。要让对方的士兵处于分散的状态,不能有效地集合在一起,形成战斗力。
第六是使敌人“兵合而不齐”。敌人的士兵即使集合在一起,也不能协调作战。
……
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孙子设了一问一答。问的问题是:敌人如果没有被打乱节奏,而是兵众合为一个整体而来与我作战,怎么办?
那么,这里的“爱”是什么意思呢?“爱”就是不能割舍的部分,就是对方的软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对方的痛点。打对方的痛点,让对方感觉到疼,他就不能无动于衷,就不能泰然处之。
比如围魏救赵,孙膑打魏国的国都,这就是魏军之所“爱”。魏国的国都一旦被齐军占领,那么魏军即使打下赵国,也没有什么用了。所以,魏军就得听孙膑的调遣,掉过头来援救魏国国都。这样,就给了齐国军队打败对方的机会。所以,“夺其所爱”,可以说是孙子的一步毒招,但非常有效。
“夺其所爱”是一步致胜之招,而另外一招则是孙子反复强调的“兵贵神速”。孙子说: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作战要注重快速。行动一旦快速,就可以做到,在敌人还没有来得及做好准备的情况下攻击敌人。而且选择敌人想象不到的路线去攻击敌人,从而做到把敌人不做防备的区域作为攻击点。
……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
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率然是一种蛇,这种蛇出产于常山。常山其实就是恒山,为五岳中的北岳。因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汉代称恒山为常山。这种蛇你击打它的头部,它的尾部就会翘过来救应;击打它的尾部,他的头部就会翘过来救应;击打它的中部,它的头尾都会翘过来救应。
针对率然的这一特性,孙子设问:“兵可使如率然乎?”用兵是否也可以像率然一样,作为一个整体互相救应?孙子的回答是肯定的。
孙子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吴国人和越国人,这两个国家是邻居,也是打了多少年的世仇,尽管如此,当他们坐在一条船上,如果遇到了风浪,有倾覆或者落水危险的时候,他们的利益高度一致,所以,他们会互相救助,两个不同的人而且是有仇的人,也会像一个人的左右手一样默契配合,以渡过难关。而让他们变得像一个人在行动,是当时他们所处的状况所决定的。
所以,孙子认为,要想让自己士兵有凝聚力,像一个人在作战一样,“方马埋轮”不会起作用。所谓“方马埋轮”,就是绊住马,用土埋住车轮。意思是让你无法移动,你只能待在这里死战。这个办法,孙子认为行不通。把所有士兵的勇气整合为像一个人的勇气一样,靠的是正确的治兵之道;让刚强、柔弱不同性格的人都很好地协调起来,靠的是对地理环境的运用。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把军队调动得像指挥一个人在作战,原因是把军队放在了一个迫不得已的地理环境中。其实这就是孙子所说的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