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体道篇
A 第一章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B 现代汉语
宇宙自然中认识事物的道理,是可以进行描绘,但事物存在的道理并不是永久不变;世界万物的区别,是可以用名类界限来划分,但并不是说名类界限是永远不变。保持事物原貌,是宇宙自然开始的起点,用名类界限划分,是进入人类思想的认识。所以,认识自然世界,一定要保持内心空虚状态,才可以洞察宇宙自然世界的奥秘所在,一定要保持内心空虚状态,才能够在认识事物名类划分上进一步研究。认识事物的本来面貌和深入研究事物的构成差别,这两方面都是认识事物的方法,只是起点不同,因此认识客观世界事物的方法是多么高深,多么睿智,这是人类思想智慧产生的关键所在。
C 各家注释
1《周易》系辞: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韩伯康注:象况日月星辰,形况山川草木也。
2王弼注: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又王弼注:玄者,冥默无有也。然则道,玄,深,大,微,远之言,各有其义,未尽其极者也。然弥纶无极,不可曰细,微妙之形,不可名大。复王弼注:夫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
3《释言》:玄,天也。北方,黑为阴,玄为阳。《太玄》:天以不见为玄,地以不形为玄,人以心腹为玄。
4王安石注:庄子解常者,无古无今,无终无始也。道本不可道,若其可道则是其进也,有其边则非吾之常道也。道本无名,道有可名,则非吾之常名也,盖名生于义,故有名也。无,所以名天地之始,有,所以名其终,故曰万物之母。又王安石注:无者,形之上者也,自太初至太始,自太始至太极,太极生天地,此名天地之始。
5王元泽注:万物之所道,在体为体,在用为用,无名无进,而无乎不在者是也。
6吕吉甫注:凡天下之道,其可道者莫非道也,而有时乎殆,则非常道也。凡天下之名,其可名者莫非其名也,万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为道而至乎常,则心凝形释,物我皆忘。夫孰知道之可道,而名之可名哉?则常道者,固不可道也,故曰道乃久,没身不殆;常名者,固不可名也。
7《三洞道藏》注:常道常名,无为清净,无有入无间,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用之不既,象帝之先,此皆无上大道,非色象可缘。
8《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此之谓也,盖昔之圣人常以其无思无为,以观乎妙常,以其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以观其皦。皦妙并得,而无所偏取也,则非神其孰能与于此哉?小而妙之谓玄,玄者,天之色也。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尝至。玄之又玄,所谓色色者也,玄妙之理万物具有,天之所以运,地之所以处,人之所以灵,百世之所以昌,皆妙也。
9。王夫之注:可者不常,常者不可,是故不废常而无所可,不废常则人机通,无所可则天合一。知天下之情,不强人以奉己,弃一己之余,不执故以迷新,是以莫能名其功,而字之曰众妙。
D本注
1本篇为体道篇之一,先秦文体讲究的识简洁,朴素,且古代文章并无标点符号,所以用“道,可道”文体更符合先秦文体,而“道可道”文体,不符合先秦时期的文体特点,是北宋后理学儒教一派,编撰各时代典籍的文体,如蒙学之三字经,故弃之。
2道,自然存在的物之道。日与月,天与地,上与下,高与低,男与女,春秋与冬夏,世界万物自然之常理,阴阳五行之基础,非西方哲学倡导所谓辨证,中国文化基础始于阴阳五行,中国哲学必以阴阳五行为基础,客观事物之起点,以宇宙自然事物为一而存在,人类认知始进入文化意识形态,所以中国社会产生阴阳五行,阴阳五行生化万物,进入人类文化意识形态,外化形式为“龙”,暗合阴阳五行之理,所以中国社会必须用中国本土固有的思想体系来认知,这是中国文化优异于世界之处,是世界学习中国文明的根本所在。世界其他区域因图腾而出宗教,以宗教为本,进入宗教文明形态。
2名,原作名词,引申为界限,事物的界限。在认知事物初期,先明其名,再进一步认知事物形态,构造等层次划分,此刻之名,非现代汉语言名利之名,后世注释者常以名利之名而论,则误入歧途。
3妙,原义微妙,引申为认识自然事物的方法和思想,妙之妙,在于用心体察事物本质,形态以及不同层次的变化;皦,原义边界,引申为自然事物的名类划分,只有在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的归类划分,才可以进入下一层面的认知和研究,对客观事物不能够正确名类划分,一统而言,若五指不分,不察物类分别,人之认知思想有何而出?
4无欲,以空虚之心而待,有欲,怀戚戚之心而为。于物之始,当于空虚以无欲,于物之识,当于皦名而为。解于无欲,非欲望,是一种似婴儿般,面对新世界的无知无识状态,乃为无欲;有欲,则是固定思维造成的一种先入为主的意识情形。
5 依据马王堆帛书本“非恒道,非恒名”,“恒”则论自然天道之大道,“常”则为人知常欲,一上一下,迥然有别;“无名,万物之始”,既然论及天地万物,则以万物为起点,何用在言天地;“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恒”字通上文一样,恒则天地知大道也;“而异名同谓之”,此“之”是名词,非助词,张冠李戴,答非所问,后学者画蛇添足之能。
玄,原意是黑色而有赤色,引申为似是而非的懵懂,是思想和认知的一种朦胧状态。思想的智慧不是轻易而获得,非博览群书以饱识而察物之道,非致用践行以顿悟化睿智之思,于此则有思想有智慧。
6众妙,则智慧,无智慧,则不达。智慧之源,生于博览群书以广之,生于践行体悟以深之,如此,方可有思想有智慧,从而进入众妙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