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和《论语》是中国人书架上的必备之书,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古籍。但是真正读完或者说读过的人,恐怕就比较少了。也许不少人曾经翻开过它们,读了几页,但真正从头到尾读过的,又有多少呢?也许你曾下决心把其当成自己的枕边书慢慢品味,但随后还是束之高阁,最后成为了书架的装饰……
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经典难啃,令人望而却步!
甚至有人曾经半开玩笑地说:古籍经典就是那种人人都知道,但却没人多少愿意去读的作品。虽然是玩笑话,但确也是事实。
上学时,朗读君就曾按照老师推荐的书单翻阅过一些经典古籍,但都是猎奇大于品味,没有一部算得上是真正读过的,实在很羞愧呀!
不过好在因为工作的关系,朗读君得以有机会在离开学校后多次翻阅以及接触到不同版本的古籍经典。且随着阅历的的增长,在每一次的接触中总有不同的理解和收获。我想,这也许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吧。常读常新,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们永远是读书人书架上不变的风景。
所以,很多人一辈子都在读经典,且一部经典反反复复的读,读出见解、读出新知,更读出人生的自信与从容。
开国领袖毛主席就是个熟读经典且善于应用经典的人。一部《资治通鉴》就读了一十七遍,而《论语》、《道德经》更是烂熟于心。
据他的同学萧子升在《我和毛泽东的一段曲折经历》中回忆说,他与毛泽东在 “ 游学 ” 过程中与拜访的刘翰林和山寺方丈都谈及了孔子和老子。可见毛泽东早年对《论语》和《道德经》就有研读,且对《论语》和《道德经》中的章句烂熟于心,信手拈来。
其女儿李敏及李纳的名字就源自于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而孔子也是毛泽东一生中谈论最多的一个历史人物。仅《毛泽东选集》(四卷本)里就有30余处。
另外,毛泽东一生常读《道德经》,在发言、谈话、文章中每每引用老子名言,十分重视对老子思想的研究。在革命战争中以及新中国的建设中经常借助《道德经》中的智慧来解决问题。
可以说,毛泽东一生钟爱中华文化典籍,也深受《论语》和《道德经》滋养,滋养了他的处世智慧,也滋养了他的文化自信。
看看毛泽东的诗词,我们就知道他是如何自信从容的一个人。
他用“人间正道是沧桑”来表达道路自信,用“敢教日月换新天”来彰显进取精神,用“乱云飞渡仍从容”来揭示战略定力,用“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来表达豪情逸兴等。 而一首气势磅礴的《沁园春·雪》更是把毛泽东的旷达豪迈、自信从容表达的淋漓尽致!
2009年年底,马云站在湖南长沙橘子洲头,看着刚落成的巨大无比的毛主席头像雕塑及刻在橘子洲头的《沁园春·长沙》后说:“看了毛主席的诗词,我明白了什么才是胸怀天下;看了毛主席的字,我知道了什么才叫随心所欲。”
同样,马云也是一个钟爱中华文化典籍和自信从容的人。
大家都知道马云是个远见和格局异于常人的企业家,也是个进退从容,且从骨子里透着自信的人。无论是在创业初期,还是到现在成为中国商业史上的顶级人物。自信一直是外界给他贴上的显著标签。
新东方的愈敏洪就曾这样感叹:“马云之所以厉害,是源于他强大的自信力”。
这些可以从其行事风格和对外的公开言论中有所感受。如:“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玩软件玩脑袋,中国人绝不比美国人差”……
而自信从容的马云曾言,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古籍经典让他获得企业经营和为人处世的智慧。
他说,“2000多年来知识大爆炸,但智慧还是那些智慧,古圣人完全能够解读今天的人心。”
所以这么多年来他重复看、不断看的书,就是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以及佛家的经典。他觉得这三样东西使他受益最深,这些才是真正人类的智慧。
对于《论语》,马云是这样评价的——
他说儒家思想很了不起,它是中国最牛的对企业管理,对社会治理的体系,封建社会两千多年靠的是儒家思想这么传承下来,它有很多的东西在里头,大家要认真的去体会。中国正是把仁、义、礼、智、信想通了,做透彻了,是核心,才会有GDP屹立于世界首位八百年的灿烂辉煌。
而对于《道德经》马老师更是痴迷不已——
根据马云助理介绍,马老师的工作包里总是放着几本书,这几本书总会不断更换,但是唯独一本书从来没变过,那就是一本薄薄的《道德经》。对于《道德经》他一直在读、在悟、在应用。
据说,马云有一次看《道德经》时突然很兴奋地说:“哎呀!这哪是我在读老子,明明是老子在读我,而且他读到了我内心的最深处。”
另外,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的开幕式点火仪式时,其中一根“冰柱”没有升起,在全球一片骂声中,组委会修改了闭幕式的内容,让小丑上台“修好”了“冰柱”,结果全世界都原谅了勇于承认错误的加拿大人。
马云在家看了闭幕式后突然说:“我明白老子说的‘大盈若缺’了,如果开幕式上没有发生意外,表面上看很完美,而结果谁也记不住这次点火。”
可以说,《论语》和《道德经》深深地影响了马云的德行和道行,并且指导着他的行动。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阿里巴巴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选择、企业管理以及马云的个人言论中去探究。
马云曾经谈及“几乎每个国家企业,只要是企业,都有强大的文化作为背景。”马云称,从多年以前开始觉得,如果阿里有一天希望成功的话,必须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找到自己的根基。
他也曾谈及《道德经》的经典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不难发现,他深刻地理解了《道德经》的精髓,并且成功了应用了《道德经》的智慧。马云创造了阿里巴巴,然而它并固定不变,它不断地生长,不断地创造,源源不断地迸发着活力,因此它的版图正在不断地扩大和延伸。阿里巴巴为人称道的生态圈,不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绝佳应用吗?
当然除了上述所讲到的毛泽东和马云以外,众多国内外的名人、学者同样对《道德经》和《论语》痴迷不已。
朱熹终其一生都在读《论语》,不断的完善修订他的《四书集注》。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他九十多岁时仍在读《论语》,并劝人每天读《论语》,哪怕一天读一章,从二十岁到六十岁,可以读到四十遍,多者可以读一百遍;
德国哲学狂人尼采称赞《道德经》:“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日本学者汤川秀树说:“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预见到了未来人类文明所达到的状况。”
可以说古籍经典,都是经时间淘洗后留存的精品!像《道德经》和《论语》这样历经千年的文化瑰宝,买回来放在书架上不会吃亏。一时读不懂不要紧,可以先放一放,思考思考,可能就会豁然开朗。读时可以不求甚解,只是读去,久而久之,必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