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从发生的地方来讲,是一部以国外故事为主的小说。90年代有一部戏《北京人在纽约》,西游记如果叫作《取经人在外国》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妥。唐僧最初从大唐出发,出两界山之后,一路向西,一共经过了几十个国家。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大多在发生在中国范围以内,但在《西游记》中,地域垮度非常大。纵向上到三十三重天,下到十八层地狱,横向跨越赡部、俱芦、牛贺、胜神四大部洲。原属佛教传说中的四大部洲,在西游中有了明确的位置和距离。
西游的故事,大部分都发生在国外,在古人的认知中,中国即是世界,中国之外的地方都是蛮荒之地。但西游中的外国,风情、景色、人物也同中国一样的精彩。小说家把他的眼光从中国投向了更加广阔的世界,以四大部洲作为故事的载体,让西游记的框架更加宏大,故事也变得瑰丽多姿,奇妙无比。
佛教的四大部洲与地理概念上四大洲的关系。
佛教的四大部洲:
四大部洲原是佛教的中的概念,佛经不是地理课本,对于方位是比较模糊的。按《阿含经所述》以须弥山为中心,东南西北分为四块:
东:胜神洲,日升之地,东狭西广,形如半月,人均寿命250岁;
南:澹部洲,因树立称,南狭北广,形如车厢,人均寿命100岁;
西:牛贺洲,彼处多牛,地势扁圆,形如满月,人均寿命500岁;
北:俱芦洲,土胜三洲,地形正方,犹如池沼,人均寿命1000岁。
四大部洲均处在须弥山周围的咸海之上,只有大致的方位,彼此之间的距离并无交待。
明代人对世界几大洲的地理认知
中国人对于世界地理的认知一直比较模糊,最初以为中国即世界,战国时的阴阳家邹衍提出了天下有八十一洲,提出了洲的概念:中原仅为其中一洲,世界还有更加广阔的大陆,所有的大陆均浮在海上。但当时只诸子百家的理论学说之一,是思想家天马行空的猜想。并未得到印证。
此后的朝代,海洋和海洋以外的世界,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是未知的存在。神话传说中,那里是神仙的地方,比如蓬莱仙岛、瀛洲仙岛、南海落伽山。
到明代万历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通过海上航行到达了欧洲与非洲大陆,印证了古代思想家的学说:遥远的海面上还有其它的陆地。使“洲”变为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存在。
但此时国人对于世界地理的了解仍然如盲人摸象,虽然摸到了一大部分,但仍不够全面。
直到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献给大明皇帝一份《坤舆万国全图》,国人对于世界才有了全面的认识。后来与李之藻合编本中,明确标注了世界五大洲的名称和方位。
国人把眼光从中国投向了全世界,了解到世界如此广阔,我们原本所认为的“世界”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神话与现实结合的四大部洲。
吴承恩西游记成书于50岁以后,约在1550-1583年间,此时《阿含经》已传入中国1100多年,郑和下西洋也已过去了100多年。全面了解世界地理的《坤舆万国全图》还要50年才能出现。
此时国人对于世界地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尚不够全面。通过郑和下西洋,知道了世界是由几块漂浮在海洋上的陆地构成的。这一点,与佛教对于四大部洲的传说不谋而合。吴承恩在创作西游记时有没有受到这一启发呢?
根据西游记的中的描述,东胜神洲在东方,孙悟空从花果山驾船数日,往西北方达到南赡部洲,再由南澹部洲向西渡海,即可到达西牛贺洲。南澹部洲距西牛贺洲十万八千里,从西牛贺洲到东胜神洲二十余万里,可以大致画出如下的地图。
这个图与佛教的四大部洲方位不同。如果按《阿含经》所述的四大部洲方位,孙悟空学艺,应该从花果山向西南到到南澹部州,然后再向西北到达西牛贺洲。按《西游记》中描述的孙悟空学艺路线,向西北方向他只能经过北俱芦洲。
如果我们把西悟空学艺的路线图放到50年后的《坤舆万国全图》上看看呢:将地图上的五大洲,排除当时不太了解的南极洲,路线与方向完全符合。
再看地形东方的美洲形如弯月,中间的亚洲形如车厢,西边的非洲形状不规则。亚洲与美洲的地形同阿含经的描述基本吻合。
至此,我们可以形成一个大胆的推论:作为承接国人对地理了解从中国到世界的扩展过程,《西游记》的创作者将佛教传说中的四大部洲与世界地理相结合,形成了西游记中的故事地图。
西游之外:四大部洲与板块漂移学说
西游记开篇写道
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曰东胜神洲,曰西牛贺洲,曰南赡部洲,曰北俱芦洲。
盘古开天地后,重浊下沉,凝而为地,地原本为一整块,后分为四大部洲。
这一描写,与300多年后的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观点惊人的一致。1912年,他根据海岸线的形状,认为世界上的大陆原本是一个整块,经过破碎漂移后形成了现代七大洲的地理格局。这一学说被称为大陆漂移说。
西游记中有关四大部洲形成的描写与大陆漂移说不谋而合,并比阿尔弗雷德·魏格纳观点早了三百多年。
四大部洲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地理位置,人与佛因人而异
凡人眼中四大部洲
西牛贺洲,是如来佛祖和西天众神所在之地,佛教徒心中的“极乐之地”,是唐僧师徒西行取经的终极梦想。而南赡部洲是唐僧的出发之地。一个是起点,一个是终点,故事的主要发生地便是这两个部洲。
《西游记》书中的初始设定,是以凡人的视角来定位这两个部洲的。南赡部洲便是大唐一国,从两界山出了大唐到达鞑靼,在高老庄收八戒时,便是西牛贺洲地界。唐僧在向女儿国王介绍三个徒弟时,是这样说的:
三藏道:“大的个徒弟,祖贯东胜神洲傲来国人氏;第二个乃西牛贺洲乌斯庄人氏;第三个乃流沙河人氏。”
唐僧师徒取经的目的地是西天,在大唐国民的眼中,西天是指位于西牛贺洲的天竺国。唐僧见人就讲“贫僧乃东土大唐差往大西天天竺国雷音寺见佛求经的和尚”。
凡人眼中的南赡部洲是大唐,西牛贺洲是大唐出两界山以西的地区,包括了鞑靼国、车迟国、女儿国、朱紫国等地。
佛家眼中的四大部洲。
《阿含经》中所述的四大部洲,并不是单纯的地理方位,而是四种不同的人道众生,其中最低端的是南赡部洲,世间诸恶,无边之孽,罪盈恶满,永堕幽冥。最高端的是西牛贺洲,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
《大唐西域记》中,南赡部洲一词也多次出现,释迦为太子时传说中记载:
大仙当知,赡部洲中释种净饭王第一夫人今产太子,当证三菩提,圆明一切智
凡人眼中的佛教圣地,佛祖诞生之地的西天竺迦毗罗卫国,在佛家的眼中,仍然不是唐僧眼中的西牛贺洲,而是南赡部洲。
如来佛祖对于南赡部洲是这样描述的:
天高地厚,物广人稠,多贪多杀,多淫多诳,多欺多诈;不遵佛教,不向善缘,不敬三光,不重五谷;不忠不孝,不义不仁,瞒心昧己,大斗小秤,害命杀牲........有那许多披毛顶角之形,将身还债,将肉饲人。其永堕阿鼻,不得超升者,皆此之故也。
然而在凡人眼中的南赡部洲--大唐,却是人人礼敬佛法,并无妖魔鬼怪。反倒是凡人眼中的西牛贺洲,有做妖做怪的,灭法灭佛的。
佛祖和凡人对于四大部洲的认知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误?因为佛祖眼中的南赡部洲不是一国一地,而是整个世界,或者说地球上所有的国家。
四大部洲定位的提升过程所表达的意义。
佛家修为的提升: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从凡心到佛心。
西游记中所述,从大唐到天竺,刚好十万八千里。按地理位置算,长安到那烂陀寺,直线距离约3000公里,就算按照当时的唐僧取经路线,也最多20000公里,不到5万里。所以,这个距离不是长安到雷音寺的距离,而是从凡人到佛陀的距离。
108这个数字在佛教中有特殊的意义,佛珠是108颗,寺庙的钟声是108响,凡人有108种烦恼,唐僧取经要走过108千里。这个距离,也是孙悟空一个跟斗的事。
但如来的意思,却是要让唐僧一步一步走过去,经风经雨,见山见水。不仅仅是取经,更是唐僧自己的一场修行。
从南赡部洲到西牛贺洲的行程中,他见到了自己,克服了自己的软弱、执念、愚眜,也见到了天地,原来大唐之外的世界与自己所经受的并无多少不同,81难的磨练,每一次经历都是一次修为的提升。
到达灵山后,飞升成佛,脱却凡胎,到达佛家的另一重境界,才愰然大悟:他所走过的路程,他所以为的苦难,他到达的“西牛贺洲”,他追求的极乐之地,实际上始终在南赡部洲打转。
对世界认知的提升:见我国,见世界,见宇宙
我们把西游记的空间再放大一点,如果把西游记成一部外星科幻小说,故事的背景发生在宇宙之间,南赡部洲是地球,西牛贺洲是另一个星系,其中有太上老君的兜率星,佛祖的灵山星,观星的落伽星,玉帝的灵霄星,方位似乎更能说得通。
唐僧师徒是保卫地球的复仇者联盟,其中唐僧是神盾局局长,三个徒弟是身怀异能的超级英雄。而各方妖怪则是入侵地球的外星人。最终地球人战胜了外星人保卫了地球,并获取了更为高级的外星文明(大乘佛法)。
这只是一个假想,但这种假想跟原作者对于更加广阔空间的认知有相当高的吻合度。西洲记从唐僧出世开始,8-14回发生在大唐,15-97回发生在世界,第98回脱离了地球空间的概念,唐僧脱去了肉身,也跳出了地球空间的概念,随意在各个不同的空间穿行,万里之距,只需一瞬。
这一个过程,也代表了中国人对于空间认知过程的提升:中国-世界-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