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三体》读书笔记

终于看完刘慈欣的《三体》(《TheThreeBodyProblem》)全集,断断续续也就半个月的时间,却从未有过这样的思维冲击。好像作者把你想到的和想不到的,都写出来了。这是我看过的第一本科幻小说,感觉自己很幸运。

《三体》系列共三本,有人说第一本最好看,看完三本后我觉得他们是一个整体,串联起来才能描述一个无比宏大却又完整的宇宙生态系统。不仅是科学层面宇宙,还是哲学层面宇宙。首先在科学层面,各种客观存在的的宇宙运行规律(尤其是量子层面的)被作者以非常惊人的故事构造呈现出来,实在是佩服;还有一些哲学层面的东西,比如宇宙社会学,猜疑链,黑暗森林法则,这些似乎由人类社会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在大宇宙中同样适用——毕竟,无论对于地球上的人类还是宇宙中的生灵,生存是都是第一要义,而在有限的资源面前,要想更久生存,必须消灭竞争资源的异类。
  因为之前刚刚看了一本书叫《神秘的量子生命》,对于量子力学方面的认知也有了一些,然后惊奇的发现《三体》这本科幻小说中直接提到的,或间接影射的量子力学知识,竟比作为科普读物的前者涵盖的范围要多得多,比如书中提到在文革时期被批判的叶文洁的爸爸,上世纪60年代的天体物理学家,竟因为支持“外部观察导致波函数的塌缩”而被判为唯心主义,从而被戴上“反革命”的高帽子,而这一理论其实是量子力学中很重要的一个规律;另外,其中提到的三体世界在制造“智子”的过程中,从一个原子核中拆开的两个智子(质子),其相互运动遵循一定的规则,不管这两个质子被分开多远,他们之间“幽灵般的联系”依然存在,所以三体人把两个相互联系的智子低维展开后变成智能计算机,一个发射到地球用来监控人类行为以及干扰物理实验,还有一颗放在三体世界接受讯息——这其实就是量子纠缠现象!是量子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发现,这么重要的理论科学知识,被作者影射得多么自然生动,有时候甚至觉得刘慈欣作为一个科幻作家,在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方面绝不逊色于很多科学家,只是欠缺一些实验设计和证实的技能罢了(当然这很重要,但在某些层面却几乎不能实现)。书中还有一些描写思维的形成理论,是说思维其实是基于量子层面的过程,我们如果通过分子层面的方式来研究,并不能看到本质的运行机理。其实这已经属于很前沿的理论研究,我之前看过在神经兴奋传导的过程中,是依靠神经元细胞上的质子流的传递来进行的,而组成质子流的质子在这一过程中可能遵循一些量子层面的规律,所以思维的本质更多的是一个基于量子层面的过程。由于组成我们的大脑的物质性质以及大脑构造的限制,我们思考的维度也是有限的,要想成为宇宙中更先进的群体,就必须进化大脑,但是人类大脑的“升级”每几百万年才会有一次,所以我们对于宇宙的认知其实还远远不可能彻底。

  除了量子层面,书中还有很多描述时间和空间的规律,比如光速降为16.7Km/s,会形成黑洞,以及曲翘点啦,奇点啦之类的,这种宏观的空间和时间理论,还有曲率驱动啦这种基本物理学理论,甚至宇宙大爆炸理论,我从前都没有好好看过相关书籍,所以只能在以后带着无限的好奇和期待去阅读相关的著作了。(要不把《时间简史》列为2019年书单:))。

  再说说书中关于“人性”的部分,说实话,在整本书中,可以看出刘慈欣并没有对人类的“善”的层面给予很多的期待,反而是对“恶”的一面进行了血淋淋的剖析,也许站在一个试图解析宇宙规律的高度,任何细节化的“文明”都是冗余吧。亦或,让我做个很狭隘的假设,作者是1963年出生,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人,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其实是被文革迫害过的一代,至少思想上的迫害是必然存在的,他见证了人心最最丑陋自私甚至残暴变态的一面,所以他当然不会把人性描写的太理想主义。然后他经历改革开放,成为一名工程师,接受技术和科学带来的洗礼。至此,有一个疑问,一个技术出生的人,为何能对基础理论研究推崇至此,这是我一直没分析出来的问题——也许作者的人生阅历远比看上去的丰富吧。回到本段主题,《三体》中描述的人类黑暗面太多,甚至连唯一的“善良”的代表者——程心,也被描述成了用善良摧毁了整个太阳系的人设。其中有句话——“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这句话是维德说的,一位有野心有能力却残暴怪唳的人,他的存在似乎在向所有人说:“像程心这样善良的圣母情怀,最终将毁了全人类”。我不知道作者放这两个人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说明宇宙中优胜劣汰的竞争关系,还是他骨子里就认为,人性只是兽性在人们长期安逸的生活中进化出来的冗余,兽性才是战胜一切的终极王者?很显然,我希望只是前一种假设,因为善良不应该是盲目的,应该是基于理性基础之上的,所以如果是我,我应该会把程心设计成一个理智,善良且强大的女性人设吧。整本书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民众的认知水平,并不抱有太多期待,即使整本书的叙述跨越了上百个世纪,一般的民众在作者的描述下也只是些类似于“没有思想只是尽力追逐生存的可怜的虫子”而已;而对于政府的态度,也并不乐观,甚至在讨论人类最后的终极希望——曲率驱动飞船的建造中,政府充当了最重要的阻力;作者把希望放在那些高级知识分子——研究理论物理的科学家们身上,他们基本都被塑造成了超级英雄,一些能未卜先知的神人。前两者,就我个人的观点,我说过,这与作者成长所处的特殊时代有关,文革过程中那些互相揭发互相残害的民众,那个独裁的政府,都是烙在坐着心中的印记,会渗透到作品中也很正常,而对于第三个,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是怎样的心路历程让技术出生的作者对基础理论的研究如此崇拜。

  再说说作品中的哲学。作者提到了几个哲学问题:一,逻辑在冥王星上的人类历史博物馆里对程心说:“如果亚历山大东征再往前走一小段就会遇到战国末期的秦,那么历史会怎么样?如果汉朝统一后,独尊儒术换成春秋的百家争鸣,那又会发生什么?”他总结道:“在每一个历史断面上,你都能找到一大堆丢失的机遇——就像人生”,其实我不是一个机遇论者,但是有的时候也会被这种思想所烦扰,比如工作中,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因为一时的疏忽,错过一个机遇,然后好像整个发展链都垮掉了一样,就会陷入无边无际的恐惧和不安中,以致天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我不知道怎样才能缓解这样的情绪;二,在太空的格林-斐兹观测站,一位观测者看着望远镜中被更高星系的文明毁灭的三体世界墓场,说:“毁灭一词并不准确,对于宇宙来说,物质总量没少,只是组合方式发生了变化,就像一副扑克牌,仅仅重洗了而已……可生命是一手同花顺,一洗什么都没了”,这句话我看了好几遍,每一遍都会细细琢磨——生命是多么偶然的存在,但在强大的宇宙力量面前,却像随时都可能被洗掉的牌,脆弱到不堪一击。像这样渗透于哲学层面的句子有很多,像钻石般镶嵌在整本书中,不经意间被发现,会璀璨得让人流泪。

  书中我最感兴趣也是最有共鸣的一个层面,就是关于维度的问题,也是我认为的作者的宇宙观中最最核心的部分,从最初作者介绍智子的制造过程(篇幅大到不符合全文布局)到后面蓝色空间飞船上发生的维度穿越事件,再到云天明描述的那三个童话故事(将人画入画中的故事),再到整个第三部关于歌者,二向箔毁灭太阳系的部分,都让我觉得特别有共鸣。我小时候(应该是13岁左右)曾经不止一次思考过一个问题,如果宇宙外面还有宇宙,他们是不同的个体,遵循着同样地运行规律,而在这些平行地位的宇宙之外又有更高层次(现在知道可以用“维度”来形容)的“宇宙”,那些宇宙又会遵循另外一套运行规律,层层叠叠,永无止尽——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假设——从我们所在的“宇宙”往下面的层次挖掘,行星,人类,细胞,原子,分子,量子(or质子),甚至更更微观的东西,也可以去证实上面宏观的假设?(其实现在知道除了量子,其他都是同一个维度的只是大小不同罢了)如果是这样,是不是就可以从更容易的微观入手,去研究宇宙的终极真理?(与作者的宇宙观不同,我倒是认为有一些更“生命”的元素可以加入到宇宙观当中,也许是因为我是学生物的缘故吧)唉,正是因为这样,当时的我选择了自认为最最可能走上这条研究轨迹的微生物学,我记得还特地问了朱老师有关量子生物学的事情,然而最后我自己太不争气,没能用双手为大脑争取一些尊严(总感觉这样的循环在继续?不行我要努力跳出这个怪圈)。只能在这科幻的世界寻找些自我安慰了。

  不知不觉码了这么多,然而一千个观众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没奢望能有别人与自己共鸣。说不定作者自己都没想要表达这个,哈哈。幸好无论如何我都会保持回归生活的理智,忙碌的工作会冲刷一切,抚平脑中的沟沟壑壑。我愿做一颗普通的种子,吸收这宇宙中幸而得之的养分,成长为一棵树,每天可以在村头晨露弥散的土地上,晒一晒太阳;偶尔也会在繁星璀璨的夜晚看一看星空,然后过完一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三体》读书笔记  笔记  笔记词条  读书  读书词条  《三体》读书笔记词条  
笔记

 《红色家书》读后感

追寻红色初心勇担新时代使命——品读《红色家书》感悟2000字:近期,认真研读了《红色家书——革命烈士书信选编》,更加深切地体悟到省委书记、省长刘奇同志发出的读罢...(展开)

笔记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两地书信,父子情深——《傅雷家书》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600字:这本《傅雷家书》对人们的道德、思想、情操以及文化修养起到了深远的作用。不但被誉为“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展开)

笔记

 《不上补习班的第一名》读书笔记

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名字是《不上补习班的第一名》,一个五年级小女孩不断进步的故事。小米是这个故事的主角,她不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连早饭都要妈妈喂。她还不喜欢上学...(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