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天取经,有个雷打不动的说法,连小学生也会摇头晃脑地讲出来:
佛道之争
确实,西游记讲的不就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这三位道教员工,跳槽到了竞争对手佛教集团?
可问题是:这么写也太明显了。文学大师哪有这么有一说一的,又不是严守一。
而且吴承恩是啥家庭啊,家里有矿啊,敢这么赤裸裸地写出来?不知道当时的嘉靖帝信道教得永生吗?
佛道之争,太过表面
显然不是吴承恩真想说的
对于这种解读,我总想回一句:你可拉倒吧!
这种解读,不就和语文的答题规范一个套路嘛:渲染了什么氛围,表达了什么感情。再这么解读,搞不好鲁迅都要举着叉猹的钢叉过来打人了。
当然,不排除吴承恩有这个意思,但重点肯定不是这个意思。不然这么雷同的主题,怎么支撑西游记成为一本奇书?奇书不要面子的啊?
我们常说,西游记是本奇书
奇书之所以是本奇书
就在于它的层次性
就像读《金瓶梅》的时候,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憨厚老实的我掐指一算
发现整个西游记的大框架
其实并不简单
说起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总有十万个为什马从心头奔过。首先最重要的,是到底为什马要西天取经取西天经?
其实这一切,是因为一个
头戴丝巾手捧花瓶的拍照阿姨:观音。
在这一场battle之后,唐僧深切地意识到了大乘佛法的优越性。
正是因为认知水平的提高,唐僧师徒才翻山越岭,去西天取回经书,为大乘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打开了大门。
可是在我用力、深入地调查后,发现其实大乘佛教早在西汉末年就传来了,几乎是和小乘佛法手牵手一同进口的。
而且传来之后,大乘佛法牢牢占据了C位,独享了很多资源,把小乘佛教挤到了一边。
那么问题来了
吴承恩你瞎扯也得有个基本法
为啥还要去西天取大乘佛法真经呢
另外,小说里还有一个细节很蹊跷:师徒四人千辛万苦到了西天,最后取经的时候,阿傩、伽叶对唐僧说:
“圣僧东土到此,有些什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
意思很明显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而且更蹊跷的是,在孙悟空找佛祖理论后,佛祖也是说要给钱的:
“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
佛祖还特地举了个小栗子:之前部分僧人下山给人念经,“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收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
所以说
这不是西天取经
而是西天买经
你不是要扬佛抑道吗?怎么感觉误伤了友军?
为啥千辛万苦取得的经书还要花钱买?
这一切的一切究竟是道德的滑坡还是佛性的沦丧?
有人说过:
西游大有破绽处
正是大有口诀处
惟有破绽,可以起后人之疑
先从一个很重要的暗示说起
西游记有个比王左中右还拗口的名字叫
敲黑板划重点:释厄的意思是解除苦难,这也就对应着书中反复提及的大乘佛法里“普度众生”的概念。
作为一个名“承恩”、字“汝忠”的铁杆明粉,一个经常被甲方否定的基层官员,一个忧国忧民的好青年,吴承恩很可能暗藏了一个私货——让普度众生的大情怀落地的私货。
在吴承恩生活的年代,有项一百年不动摇的基本国策:
海禁
葡萄牙要来通商来朝贡,
明朝:礼貌性拒绝;
西班牙要来经商来朝贡,
明朝:礼貌性拒绝;
然后日本也要来通商:
所以,那段时期,东部沿海倭寇作乱,搞得民不聊生。
但就像西游记里很多妖怪是自己人一样,很多浓眉大眼的普通百姓,为了生活,也加入到了倭寇队伍中。
所以,打来打去,倭寇之乱怎么也安定不了。
当时,就有不少人是反对海禁的,觉得“倭寇之患起于市舶不开”,又或是“海禁愈严,贼伙愈盛”。
作为曾经的抗倭军师,吴承恩也意识到这一点,他在《送郡伯古愚邵公擢山东宪副序》里说:匪独天数也,人亦与有责焉。
显然,吴承恩是反海禁的。
而吴承恩把历史上玄奘法师偷渡的违法事件,上升到唐三藏奉命取经的光荣事迹,更是他反海禁的一个明显体现。
在这个基础上
吴承恩硬造一个先进的“大乘佛教”
并且设置花钱买经这个情节
就大有象征意义了
有个不容否认的事实,16世纪西方已经轰轰烈烈地文艺复兴,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很多地方,已经体现出他们的先进性。
吴承恩家在淮安,是做生意的,在买买买的过程中,自然会接触到西洋货,被葡萄牙西班牙的技术震撼到,此时他开始意识到一个潜在危机:
大 明 要 完
在那一刻
吴承恩睁眼看了世界
所以他写了西游记,告诉人们,外面有更先进的“真经”值得学习,值得拿来。
所以他写了西游记,告诉人们,真正的普渡众生,是通过经济往来,改善老百姓的生活,不再让他们沦为倭寇。
许多人认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清末魏源是“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但我觉得
吴承恩才是真正的
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所以
表面上是“西游”
其实是说“东进”
写的是“西天买经”
其实是“东海通商”
吴承恩真正想说的只有三个字
走 出 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