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有感
白 雪
初识曾文正公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上。当时只觉晚清历史相当乏味又很憋屈,学习时总不求甚解,只是粗略的了解了曾文正公的一些“功绩”,例如他与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并列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太平天国运动时,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又如他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大抵是因为这些都是考点,雁过留痕,曾文正公在我的脑细胞里还是有一席之地的。
后来不知从何时起,有关曾国藩的书掀起热潮,时隔二百多年后,曾文正公真真切切的在书店当了“明星”。但真正接触《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是在一位友人的微信朋友圈里,当时他有感而发写了一大段文字推荐了这本书,许是这位友人超强的文字能力,让我当即就对这本书感了兴趣,便兴冲冲从书店把这书请回家中。没成想一看便如同“穿越”一般,也常常感愧于自己知之甚少。
这本书刻画了一个鲜活立体的曾国藩。世人多知曾国藩少年得志,二十八岁便被“点翰林”,后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却少知其一生官途厄困交加,多受磋磨。他本为人刚正不阿、是非分明,却因时运不济不得不披上圆融外衣,四十岁前是不可理喻的“愤青”,四十岁后是老奸巨猾的“狐狸”。他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也是一个生活在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的普通人,他有丰功伟绩,却也笨拙可爱。他无法向其他人一样,眼睁睁的看着帝国的巨轮驶向深渊而无动于衷,他用最笨拙的方式,用“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经世致用的为这个衰败颓废的帝国效犬马之劳。通过作者对曾国藩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如何俯仰揖让的描写,能切身感受到在种种艰难面前曾国藩的犹豫与坚定、拘执与圆通、笨拙与精明,分辨他的“天理”与“人欲”,品味他的“人格”与“魅力”。他一生挣扎、纠结、冲突和矛盾,这是曾国藩的个人画像,但又不仅仅是他的个人画像,你能通过他的画像清晰的看到晚清社会的衰败、颓废和濒死的气象。
曾国藩一生有五次耻辱:一是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责;二是“画图甚陋”遭同事讥笑;三是批评皇帝与“被京师权贵唾骂”;四是在长沙“打脱牙活血吞”;五是江西之困。次次都是曾国藩的心酸往事,但曾国藩回忆平生几次大堑,认为挫折是他最大的助力。这种受挫受辱之后还能总结教训、奋勇而起的精神确实值得人钦佩。细读曾国藩的五次耻辱,敬意不经由心底骤然而升。
第一次是道光十二年,第六次考秀才的曾国藩虽获佾生,却被学台悬牌,责其“文理太浅”。大庭广众之下被悬牌批责确实是奇耻大辱,但也是这次悬牌批责如当头棒喝,随即曾国藩如醍醐灌顶,而此次耻辱也成为了曾国藩一生功名的开场锣,是谓“知耻而后勇”的典型。
第二次是道光三十年正月,道光去世咸丰登基,曾国藩向新帝建议举行“日讲”,以求达到加强学习、扭转官场泄沓风气、改革官员选拔体系之目的。得到皇帝赞赏后,曾国藩为解释讲堂布局而画图,却因“画的太陋”沦为北京官场的笑柄。这一大堑,曾国藩必须得吃下去,晚清当时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而政治生态却是昏睡如醉,在当时“以畏葸为慎,以柔靡为恭”的政治环境中,怎能容忍一个“独醒”的人如此猖狂。
第三、四、五次的耻辱皆与晚清的政治生态环境不无关系,虽然曾国藩早期的“愤青”个性也是他频频“吃苦头”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当时已呈颓势的政治生态无疑其受磋磨的主要原因。可悲可叹的是如此生不逢时的人却在受挫中成就了功绩,也许对于曾国藩来说这样的时代反而是契机,而他也抓住了契机大展身手,为晚清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像一个站在腐朽帝国轮船上的巨人,想凭一己之力在已呈颓势的轮船坠向深渊之时力挽狂澜。他精神痛苦、心灵受创,痛楚加身却仍有一颗赤诚之心,晚年因天津教案一生清誉尽毁,郁郁寡欢中隔年便与世长辞。
五次耻辱是曾国藩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却也成就了他。在后来他鼓励弟弟“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馁。”在遭遇挫折之际咬紧牙关,不屈不挠,化被动为主动,以扩展心胸、增长本领。这是曾国藩长期“斗争”中的真知灼见,受辱成了曾国藩人生的必修课,所以再次出山之时,他用坚硬的圆融外壳将伤痕累累的方正内心包裹,变得“老奸巨猾”了起来,不变的也许只有依然炙热的赤子之心。
从书中的字字句句的描写,一个心怀家国天下,却生不逢时、遍体鳞伤、郁郁寡欢的男人形象跃然纸上,每一笔都画出了这个男人独有的风骨,一生受尽磋磨的沧桑人生却给后世之人诸多教训与启示。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挫折,是“吃一堑长一智”,还是自此意志消沉,不同的人体现着不同的生存智慧。无论曾文正公后世评价如何,至少他的受辱经历告诉我们,需要这种难能可贵的精神行走一生,唯愿我们都能够历经千帆之后,归来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