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写这本《挪威的森林》与青春有关的书的时候快四十了,那看来我三十读这本书也不晚,对于他和我来说,都是为了留点什么来纪念青春,只可惜他是作家,而我什么也不是。不过我还希望以后还能有意愿再多读几遍。书中有些非常共鸣的文字、对话或段落,我已经摘抄下来。当然不同的人,共鸣的东西也不同。
故事的主人公是叫“渡边”的男孩,写的是他进大学后的生活,也就是十八到二十岁左右吧。话说“渡边”让我想到了一个叫“渡边淳一”的人,“渡边淳一”被称为日本的情爱大师,代表作有《失乐园》。
全书我流过一次泪,不是在故事的结尾,也不是写到谁死了,奇怪的竟是在故事的开头。“因为,一个人永远守护另一个人,是不可能的呀”。也许是直子与渡边的对话触动了我,尤其是这句,所以她那么希望渡边能够记住她,而且是永远记住;又或许在读的时候本就心情不好——总之,直子的这点思想,多多少少有点代入吧。曾几何时,我也多么殷切地希望那些离开我或者我离开的人能够永远记住我。但在岁月的长河里,记忆是多么地不牢靠,总有一天会忘记,忘记名字、忘记容貌以及忘记共同的岁月,只留下空空如也的一个人。
主人公渡边身边的人,木月、直子、敢死队、绿子、初美、永泽、玲子……,很难说一个个都是怎样的人。我们也不该妄图随便评价一个人,毕竟会有这样一个人,无非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如果说有一种感觉,那么直子是“静”的,像百合,绿子是“动”的,像向日葵,玲子是“幽”的,像兰花,但怎么说,在我看来都有些蒙太奇,感性居多,也许唯一理性的人是永泽,他在年轻的时候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目标明确,以至于看来有些近乎无情,如对初美。倒也羡慕这样的人,可以一直前进,无所顾忌。
都说这是一部关于青春的小说,那么我的青春里又有些什么?相比之下,日本就开放很多了,不去说书中的性描写,我想在当时那个年代,如果换做国内,那是相当保守的。好在我的青春是在二十一世纪初,有早恋的,但仅限个别,偷偷摸摸,更多的人是扑倒在练习中。要说我和渡边的青春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信件——初中、高中时代的我还是有那么几个笔友的,不像现在连短信也懒得发。时代在发展,发展地愈加冷血,不知道现在的孩子谁还写过信,收到的,也都是冰冷的银行账单、社保记录,而这些也即将被电子取代,拿什么去体会纸张的厚重感。
人生到这个阶段,更多地只能是“哦,有这么一件事,发生过;有这么一个人,来过”。我无力去概括故事的内容,也无能去讨论很多故事的细节,唯一想知道的是,曾有人在学了心理学后,明白了为什么书中的他们会自杀——倒是很有意愿听这位朋友能对我娓娓道来。
最后,想以玲子写给渡边的信中的一段话收尾:
这并非什么罪过,只不过是大千世界里司空见惯之事。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荡舟于美丽的湖面,我们会既觉得蓝天迷人,又深感湖水多娇——二者同一道理,不必苦恼。纵令听其自然,世事的长河也还要流往应流的方向,而即使再竭尽人力,该受伤害的人也无由幸免。所谓人生便是如此。……假如你不想进精神病院,就要心胸豁达地委身于生活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