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通读呼兰河传时,就对里面的团圆媳妇早有耳闻,如今读完了,真的是感慨万千。感受最大的是,真真切切从团圆媳妇的遭遇中感到了麻木人性的可怕,或许残忍一点说,书中人们偶尔透露出来的善意,更多的只是呼兰河村庄的人们对于这一类事情的变相的看热闹心理罢了。
《呼兰河传》里充满了萧红对幼年生活的回忆,里面有她和祖父的美好点滴,但更多的是萧红记忆里窥见的整个呼兰河村庄人民的全貌。悲惨结局的团圆媳妇,行为矛盾的有二叔,冯歪子嘴和王大姐……还有一群说不上是纯朴还是愚昧是冷漠还是善良的村民们。
《呼兰河传》借我——一个小孩子,的眼光和口吻,将呼兰河村庄这个落后封建的小村庄在童年记忆的点点滴滴中展现出了。虽然这是童年记忆,但更多的残忍远远胜于温情,整本书中的温情主要集中在我和慈祥的祖父生活的片段里,而,我眼中的呼兰河人民的生活场景里却绝大部分都充斥着无知的残忍和似乎永远都不曾消退的上至老人下至稚儿对看热闹的“热情”。
你说呼兰河村庄的人民淳朴善良吗?似乎是的。
在单纯个性的团圆媳妇生病的时候,他们有许多人在为团圆媳妇的婆婆出主意,“凡有善心的人都帮起忙来”。连团圆媳妇的婆婆也对于治团圆媳妇的病也咬咬牙,不曾吝啬一分,甚至到最后快要倾家荡产,只为团圆媳妇不必“出马”,保住她的命。
但更多的他们是愚昧,是无知,是深深植根在骨子里的看热闹的猎奇心理以及这背后的麻木。
他们请大神来为团圆媳妇驱邪,是一种迷信,哪有什么大神,其实只不过是坑蒙拐骗的一种手段罢了,只不过是呼兰河的人们太过愚昧太过闭塞,所以对大神之类的人物怀揣着莫名的敬意,对他们的话深信不疑。
而家家老幼妇孺都争着来观看当众用热水为团圆媳妇驱邪的焦急丑态,又何尝不是一种看热闹的冷漠心理呢?团圆媳妇第一次淋热水后昏厥,顿时刚才仍大声呼喊着继续的人此刻却又担心起来,甚至还有人落了泪,而团圆媳妇悠悠转醒还留着一口气之后,他们又觉着没意思起来了,顿时心生疲意,准备各回各家……说到底,团圆媳妇是死是活到底又有多少人真心关心呢?他们关心的只不过是有无热闹罢了,那在他们的眼中是一种不需要花钱不需要买票的开开眼。
呼兰河村庄里的人内心是荒凉的,他们的生活似乎无趣极了,便把对他人的生活评头论足,以及观看别人的悲剧,作为一种乐趣,显得趣味无穷似的。书中有提到“所以呼兰河城里凡是一有跳井投河的,或是上吊的,那看热闹的人就特别多。”甚至尸体被打捞上来后,通常会沦为一种“展览品”,“摆在那里一两天,让大家围着观看。”这就是呼兰河人民认为的热闹,而掩盖在热闹背后的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麻木。
我们可以称他们所处的时代贫穷愚昧落后,但当我们将目光从《呼兰河传》这本书中转移出来,思及当代社会,试问,呼兰河式内心荒芜的人们不仍然还存在着吗?喜欢热闹喜欢八卦的人群比例还小吗?
我们该反思反思自己,是不是也正在把别人的“跌宕精彩”的生活日常当做热闹来看,甚至,把热闹变成了自己的娱乐。不论是我们平日生活中走到路上看到一群人围成一个圈时想要凑上头去的内心活动,还是我们投入在娱乐圈大大小小鸡毛蒜皮的小事上过多的甚至畸形不正常的关注度。反思呼兰河村庄式的人们又是否还能在自己的身上找到缩影。
也许看热闹似乎已经成为了人骨子里的一种下意识作为,我得承认,我偶尔也会是围观热闹人群中的一员,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并不主张抑制人们看热闹的行为,不仅仅是此等抑制往往难以奏效,还因为有的时候热闹代表着围观,虽不缺麻木不仁之辈,但亦不少主持正义之人。
我还记得高三那年宝马男持刀砍人反被杀的案件,也许网民刚开始也只是抱着一种看热闹的心理,但随着事件了解的程度越深,网络围观的人群也越来越多,舆论选择站在正义那方,坚决反对恃强凌弱,欺压良善,最终法律给出了一个温情的执法结果。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正是这热闹围观后可以带来的正面影响。
我们不压抑热闹围观,但却反对热闹背后人们的麻木,我们鼓励的是我们对某一事件投入关注度后带来的正面作用,比如,让可能会迟到的正义来得更早一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