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一战初期德军的作战计划是怎样的 一战初期各国军事部署如何

一声枪响拉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帷幕,战火首先是在欧洲大路上开始燃烧,随后便蔓延到了远东以及非洲等地区。整个战争主要是在欧洲战场上,欧洲战场分类东线战场和西线战场,其次就是巴尔干战场和意大利战场。在战争期间,还有海上战役和空中的战斗。各个战场之间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其中最关键、最有决定意义的是欧洲西线战场。

1、交战双方的作战计划和部署德奥的军事部署

从一九一四年八月四日德军进攻比利时起,开始了战争的初期阶段。这个阶段从一九一四年八月到年底。在西线战场主要的战役是德法比边境之战、马恩河战役和第一次伊普尔战役。在东线主要是东普鲁士战役和加里西亚战役。这个阶段中,德军拼命贯彻它的施里芬一毛奇计划,在西线大举进攻,在东线取守势。西线的马恩河战役是这个时期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德军在这个战役的受挫,标志着它的速决战略的破产。这个阶段无论西线、东线各战场都是运动战。

一九一五年初到一九一六年底,是战争的第二阶段,即中期阶段。这个阶段,在西线主要战役是凡尔登战役和松姆河战役;东线有俄军在加里西亚的进攻。此外,还开辟了意奥战场,在海上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日德兰海战。西线从第一次伊普尔战役以后,形成了一条从北海到瑞士边界的稳定战线,双方开始凭战壕对峙,进入阵地战,形成了双方拚消耗的相持局面。这一阶段,德军试图摆脱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把战略重点移向东线,因此东线仍以运动为主。一九一六年持续了将近一年的凡尔登战役,是这一阶段的主要战役,也是对整个大战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经过这次战役后,德军失去了战略上的主动权,开始走下坡路。

一九一七年,战争进入了第三阶段、即后期阶段。从一九一七年一月至一九一八年七月的一段时间里,虽然德国已经元气大伤,但它还有相当实力,仍在作垂死挣扎。这个阶段较大的战役是意奥战场的卡波雷托战役,在西线战场的第二次埃纳河战役、第三次伊普尔战役和康布雷战役,规模都比以前小。东线因俄国发生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没有大的战役。这期间美国加入到协约国一方。德国尽管在一九一八年三月至七月,企图孤注一掷,发动了五次进攻,也未能挽回败局。七月以后,到了战争末尾,协约国在军事上已占了绝对优势。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德、奥国内的革命运动,加速了大战的结束。

2、德奥的军事部署

战争爆发后,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按照它们早就准备好的作战计划展开军事行动的。德军的作战计划基本上是以一九〇五年完成的施里芬计划为蓝本的。这个计划考虑到德国的主要敌人处于西方,决定把战略重点放到西线,采取速决战先发制人的手段,集中绝大部分兵力,在四至六星期内迅速击败法国,切断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然后回过头来对付俄国美争取在两、三个月内赢得整个战争。

施里芬计划决定东线取守势,只部署兵力的十分之一(约九个师)。它认为战争一旦爆发,俄国要经过几个星期才能完成战争动员。那时,即使没有结束西线的战斗,东线德军配合奥匈军 队也完全可以抵御俄军。

在西线,施里芬估计法国会集中兵力于德法边境。因此,他把放在西线的七十八个师以梅斯为中心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只有八个师(左纵队),部署在战线的左翼,即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这里,德法双方都有一条长达二百七十五公里的坚固防线,便于防御而不利于进攻。德军另一部分七十个师(右纵队),部署在战线的右翼,企图出其不意地通过中立国比利时和荷兰,突破没有设防的法国北部边境,大幅度迂回,在鲁昂附近渡过塞纳河,然后折转东南,绕过巴黎,将法军主力压向东方,迫使其退到摩泽尔河一线。这样,德军的铁钳攻势就可以把法军置于“铁锤”(右纵队)与“铁砧”。(左纵队)之间一举歼灭。施里芬计划,以速决战为基本思想,代表了迅速崛起的德国容克地主和垄断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打垮竞争对手、争夺世界霸权的愿望。但是,它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其结果必然失败。

战争爆发时,德军所面临的局势,同施里芬计划制定时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萨尔煤矿和莱茵河工业区在德国国民经济和军火工业中的地位提高了,俄国经过将近十年的恢复,军事力量增强了;由于在西部工业区有巨大投资的垄断资本家要求增加西线左翼纵队的力量,而东普鲁士容克地主也要求加强东线的防卫,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对施里芬计划作了一些修改。德军实际在西线右翼的部队,只有五十二个步兵师和七个骑兵师,比施里芬计划少部署了十一个师,而左纵队则增至十五个师。同时,东线的力量也有所增强。这样西线进攻的力量就削弱了。

奥匈在经济、军事、政治诸方面依附于德国,它的作战计划大抵是为了配合德军的部署而制定的。德军希望奥匈在战争一开始就能在东线展开进攻,牵制俄军力量,保证西线战争顺利进行;待西线战事结束后,德军主力即可调至东线,与奥匈南北夹击俄国,一举歼灭之。因此,在一九O九年奥匈总参谋部着手拟定的最后一个作战方案中,把战略重点放在对付俄国,将全部兵力分为三个方面的军队。最大的第一方面军,包括四个集团军,占全部兵力的一半以上,计划部署在加里西亚地区;第二方面军驻在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边境,用来征服这两个国家,并且防御和自己貌合神离的意大利;第三方面军是战略预备队,它不仅要配合进攻塞尔维亚,也要支援第一方面军对俄作战。

3、英、法、俄的军事部署

英国是个岛国,同欧洲大陆隔海相望,它的强大海军足以保障自身安全,因而没有自己单独的陆地作战计划。这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同法俄缔结协定后,施展了它的奸诈伎俩,企图利用法俄去同德国厮杀,自己坐收渔人之利。虽然英法两国总参谋部曾密商达成了在大陆协同作战的协定,但战争开始时,英国并不准备派兵到大陆作战。只是后来由于德国咄咄逼人的攻势,使它看出德国有可能突破法军防线、占领法国和比利时海岸时,才决定向大陆派遣远征军。

根据计划,英国十二万多人的远征军和十六万多人的后备部队,应集结在法国北部的莫伯日和伊尔松地区,由法国参谋部统一指挥,将其部署在整个战线的左翼。英国制定了周密的海上作战计划,并同法国进行了分工:法国负责地中海的防卫和战斗,英国则在北海对德国海岸的所有海军基地和港口实行封锁。

法国的作战计划是以夺回阿尔萨斯-洛林和取得莱茵河左岸地区为目标的。它先后制定了十六个作战计划。一九一四年四月,法军总司令霞飞又完成了一个新的计划,史称《第十七号计划》。霞飞估计战争爆发后俄军可以在东线进攻,西线德军最多不超过六十八个师,而在战线左翼又有英国远征军援助。因此,法军从德法边境的贝尔福至法比边境的伊尔松,共配备了五个集团军,其中包括七十九个野战师、后备师和十个骑兵师。第一和第二集团军配置在战线右翼,计划从土尔以南和摩尔运河之间的东部向德军展开进攻。第五集团军配置在蒙梅迪至梅济埃尔一线,共辖五个军和四个骑兵师,其任务根据德军的行动而定:如果德军突破卢森堡向法国进攻,它们就在这一线抵抗;如果德军不破坏卢森堡的中立,那么它就从提翁维尔进攻。第三集团军包括三个军和一个骑兵师,部署在凡尔登地区,目的是把左右两翼联为一体。第四集团军部署在第三集团军背后,处于第二线,主要是为了应付局势,起接应两翼的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法国在西线的兵力并不少于德国。但是由于法国当局既害怕德国进攻,又对德国实际兵力估计不足,以为德军两线作战,法军可以实现在阿尔萨斯一洛林地区的进攻。因此,十七号计划把兵力全都部署在法德边境上,而法比边境和北部却没设防。战争开始前,德军在德比边境大批集结,法国虽有察觉,但仍未引起注意,也未采取必要措施。此外,十七号计划与施里芬计划不同的是,它只规定了部队的部署和大致的进攻方向,而对进攻的细节则没有规定,只能由总司令在开战后发布命令来指挥作战。这就使法军在德军的进攻面前,等待观望,坐失战机,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俄国从一九〇〇年开始制订作战计划。规定西部边境分为两条战线,分别对付德国和奥匈。大战开始时,俄国正在制订第二十号作战计划,但没有完成。俄军实际上是按照一九一O年制订的第十九号作战计划(这个计划于一九一二年五月进行过修改)进行部署的。十九号计划有两种方案:其一,如果德军主力和奥匈军队共同进攻俄国,俄军就按“F-”,号方案行动,大部分兵力对付德军;其二,如果德军主力对付法国,俄军就按“A”号方案行动,以主力进攻奥匈,集结于波列斯耶省以南,进攻的目标是占领维也纳和布达佩斯。为此,计划从伊凡哥罗德到科韦尔一线进攻克拉科夫,首先消灭奥匈部署在加里西亚的军队,从西边绕过喀尔巴阡山向前推进。

一九一四年,俄国采用了“A”号方案。在沙弗利、科弗诺、涅曼河、那勒夫河、西布格河一线,从北到南部署了第一、二集团军,共十九个野战师、十一个后备师、九个半骑兵师,称俄国西北战线。在伊凡哥罗德、卢布林、霍尔姆、杜勃诺、普罗斯库罗夫一线,从北到南部署了第五、四、三、八等四个集团军,总共三十三个半野战师、十三个后备师和十八个半骑兵师,称俄国西南战线。

除此之外,俄国还部署第六集团军以保卫彼得堡和波罗的海沿岸;部署第七集团军在罗马尼亚、黑海沿岸地区起掩护防御作用。

虽然法俄协定曾规定:战争一旦爆发,俄国需在动员的十五天后集中八十万大军进攻德国,以吸引德军,减轻对法军的压力。可是,俄国仍把军力分成两部分,而且用主要力量对付奥匈。很明显,这样做是完全符合俄国资产阶级和地主掠夺的野心和利益的。只有战胜奥匈,俄国才能夺取加里西亚的千里沃野,统治整个巴尔干,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同时,俄国还企图通过肢解奥匈帝国,从南面打击德国。

战争爆发后,俄国在东普鲁士对德国和在加里西亚对奥匈几乎同时开始进攻。它企图在东线一举完成两个相互矛盾的任务,既要谋得本国的利益,又要应付和法国共同议定的军事义务。这就充分暴露了在各帝国主义集团内部,总是既勾结又争夺,各谋己利,不顾盟友。这是帝国主义本性所决定的。

4、德国入侵比利时和西线战场德军入侵比利时

一九一四年八月一日夜,未等德军动员完毕,德国政府便向卢森堡不宣而战,控制了那里的铁路线。这样,大大便利了德军 在西线的调动和给养的运输,为入侵比利时作好了准备。

按照施里芬计划,德军右纵队的第一、第二两个集团军须分别穿过荷兰和比利时,突入法国。大战开始前,小毛奇对此计划作了修改。他命令第一、二两个集团军都经过比利时,使德国少树立一个敌人,以便在政治上得到好处。但这样,德军的庞大队伍不得不穿过由比利时的列日要塞扼守的隘路,在军事行动上造成很大困难。

一九一四年八月四日,陈于边界多年的德国第一、二集团军的先头部队越过比利时国界,第二天开始进攻列日要塞。

列日位于马斯河上,北邻荷兰国界,南靠阿登森林,周围环布十二个坚固炮台。比利时统治者试图依靠这个强固要塞阻遏德军,等待法英援军的到来。但他们惧怕德军强大,在列日损失过多,仅留有四万守军。

德军通过间谍活动,对列日要塞的地形和防御设施早有了解,因此,对拿下列日要塞的战斗部署很周密。它采用穿插渗透的战术从炮台之间攻入,首先占领列日镇和马斯河上的桥梁,然后再对其周围的炮台各个击破。在穿插行进中,德军遭到比军的顽强抵抗,经过两天多的激战,于七日占领列日镇。同时,德军骑兵也从列日之北越过马斯河。但列日周围的各炮台还在顽强战斗,阻碍德军前进。于是德军动用了最重型的榴弹炮。炮台一个接一个地陷落。八月十六日,德军摧毁了最后两个炮台,结束了列日之战。德军随即向西推进。

在列日战役中,后来成为德军头目的鲁登道夫是第二集团军的参谋处长。他指挥先头部队占领列日要塞,获得成功,初露头角。

比军的抵抗并没有打乱德军的进攻计划。八月二十日,德第一集团军到达布鲁塞尔,开始转向西南前进。而比利时国王阿伯特则率领比利时军队撤至安特卫普。

德军侵入比利时后,比利时的人民不堪忍受蹂躏,纷纷离乡背井,逃避战祸。在德国入侵军的前面,逃亡者的队伍拖儿带女,扶老携幼,马车、小车载着粮食家具,纷纭杂沓,一片混乱。然而比利时统治者却乘机从难民中招兵,为帝国主义战争搜罗炮灰。

5、边境之战

德军入侵比利时之后,在法国边界便展开了一系列激烈战斗,史称边境之战。到八月二十四日为止,由南向北可分为四个战役。

5.1、第一个战役是洛林之战。

根据《第十七号计划》,法军总司令霞飞于八月八日发布了第一号命令,规定了法军作战的方案。按照这个命令,法国第一、第二集团军于十四日向东北进发,攻入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头四天,法军进展顺利。面对法军进攻,德军第六、第七集团军边战边退,以后卫战和炮火杀伤敌军。

法国人重新进入四十多年前失去的地方,为收复失地感到十分庆幸。然而他们不知道,德国第六、第七集团军组成的左纵队的主要任务是防御,这个撤退是按照计划实行的。二十日,左纵队的德军退到莫朗日-萨尔布尔-孚日山脉一线时,突然回过头来对法军实行猛烈反击,以大炮及榴弹炮给法军以很大杀伤。法军第一、第二集团军抵挡不住,全线溃退,五六天之后,才在设防坚固的南锡高地和默特河一带站稳脚跟。

5.2、第二个战役是阿登森林之战。

根据霞飞的一号命令,在法军第一、第二集团军进攻洛林的同时,第四、第三集团军分左、右向北进发,打击西进德军的侧翼。

德军右纵队的第一、二三、四、五集团军依次由北向南排列,形成一个轮形,由西转向西南进攻。处于最南边的第四、五集团军是这个轮形攻势的中心部分。八月二十二日,在法国东北部和卢森堡、比利时交界地区的阿登森林,这两个集团军同法军第四、第三集团军相遇,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时值盛夏,天气酷热,密林中空气异常窒息,加上双方又都经过长途行军,战斗打得很残酷。经过两三天的血战,法军支持不住,败退下来。由于林木茂密,交通联络困难,德军对情况不明,不敢贸然追击,法军才免遭更大的损失。德军第四、第五集团军顺利地掩护了右纵队的进军,而法军第三、第四集团军则开始了大撤退。

5.3、第三个战役是桑布尔河之战。

霞飞第一号命令还规定,法国第五集团军也应当同第三、第四集团军一起向北进发,参加阿登森林之战。但到八月十五日,德军进攻迪南,企图夺取那里的桥渡河,预示着可能向马斯河以西进军。于是,霞飞改变计划,命令第五集团军北上进入桑布尔河和马斯河的夹角地带,准备在德军向西渡过马斯河时给予迎击,如果德军主力留在马斯河东,它就跨过马斯河,打击德军。八月二十日,第五集团军进入桑布尔和马斯河之间的夹角地带。

这时德国第二集团军折转向南,直指法国第五集团军。二十一日下午,德第二集团军先头部队同法第五集团军在桑布尔河遭遇。德军强渡桑布尔河。第二天法军组织反攻,企图将德军赶回对岸,但被德军打退。德军又乘胜追击了一段路程。二十三日,法军又组织一次反攻,企图包抄德军的左翼。这时,由东开来的德国第三集团军渡过马斯河,企图向南包抄法军的后路。这就使法军不但反攻不成,而且还有被歼灭的危险。法国第五集团军于二十三日至二十四日的夜间偷偷地向南撤走。

5.4、第四个是蒙斯战役。

桑布尔战役开始之前,德第二集团军司令卡尔冯·比洛(小毛奇指定他兼统第一集团军)为得到第一集团军的掩护,便不顾全局,命令第一集团军司令亚历山大·冯·克鲁克将前进方向由西南转向南。这时,由陆军元帅约翰·弗朗奇率领的英国远征军已经登陆并在里凯脱集中,准备开赴比利时境内。本来,德第一集团军继续向西南前进就能包抄英国远征军的左翼,而这样过早地向南前进就必然同英国远征军正面相撞,给自己带来很大不利。比洛造成这个指挥上的错误,一方面是他为了自己第二集团军的利益,另一方面是因为毛奇没有把英军的情况及时通报给他。

八月二十二日夜,英国远征军到达蒙斯。此时,德国第一集团军向蒙斯扑来。在这种情况下,法国第五集团军司令却要求英国远征军司令弗朗奇把军队折向右转,攻击德国第二集团军的侧翼,以减轻法军的压力。这样,英军的侧翼势必暴露给德第一集团军,因而弗朗奇拒绝了。

二十三日晨,德国第一集团军向蒙斯的英军发起进攻。德军向来十分轻视英军,在蒙斯的英军又只有三万人,因此,德军放手攻击。不料,英军坚守阵地。经过一天战斗,德军遭受重大伤亡。晚上,英军终因寡不敌众,开始败退。深夜,弗朗奇得知法国第五集团军在桑布尔河一带撤退的消息,感到孤立无援,在二十四日凌晨便向南撤退。

6、结语

这几次边境战役虽然都是短促的战斗,但双方加在一起共有三百五十万大军互相厮杀,造成数以万计的士兵丧生。法军第十七号计划和霞飞的第一号命令遭到破产。法国不仅进攻阿尔萨斯一洛林没有得逞,相反,自己的边境被德军突破。法军被迫向南大撤退。而德军则侵入法国领土,向其心脏地区长驱直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一战  一战词条  初期  初期词条  国军  国军词条  德军  德军词条  部署  部署词条  
奇闻

 揭秘汤和为啥不是开国六王

最近很多人对这个汤和的事情比较感兴趣,因为大家也都知道这个汤和当时和朱元璋的关系不浅的,最后大家也都知道了,那就是汤和是没有被朱元璋杀的,得以善终,既然这样那么...(展开)